贵州省遵义市枫香镇坐落着一个名为花茂的村庄。十年前,这里还被当地人称为“荒茅田”;如今,这里已成为美丽乡村示范点。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曾亲切交流的村民,王治强不仅是花茂村蜕变的亲历者,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带头人。近日,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研究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花茂村,聆听王治强讲述他与花茂村的故事。
小院留深情,花茂焕新颜。王治强的“红色之家”农家乐,是一座典型的黔北民居小楼,门前悬挂着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到访时的珍贵照片,见证着这个农家小院的特殊荣光。回忆起十年前那个难忘的下午,王治强仍激动不已:“原定15分钟的调研,因村民的热情延长至近一小时”。他向队员们详细描述了习近平总书记与村民们围坐小院拉家常、话发展的场景。那句“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的暖心话语,成为了激励花茂村奋进的动力源泉。王治强至今仍感遗憾:“当时太紧张,很多心里话没来得及说,真希望总书记能再来看看现在的花茂村。”
闯出又归来,带乡共致富。1980年,王治强怀揣借来的5元钱离乡打拼,用三十余年的奋斗积累了人生第一桶金。返乡后,他敏锐捕捉到乡村发展的机遇,在村里率先创办农家乐。面对村民“穷乡僻壤谁来吃饭”的质疑,他坚持将自家砖房改造成“红色之家”。这座曾见证红军驻扎的小院,因历史底蕴与特色经营一炮而红,在周末甚至需要提前三天预订。习总书记的到访与指导,让这个农家小院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板,农家乐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王治强从昔日的“异想天开者”蜕变为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领路人。
传红色基因,铸花茂振兴。走出农家小院,“我在花茂有块田”的稻田景观映入眼帘。近年来,通过“村社合一”的创新模式,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金融支农政策的支持下,当地粮油果蔬种植逐步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王治强亲历了家乡的巨变:“十年前村里信号都收不到,如今网络全覆盖,几乎家家通汽车。"花茂村的蜕变,既源于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生活品质提升,更深植于红色基因的精神传承。基础设施的改善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更重塑了他们的思想观念。王治强呼吁青年们学习长征精神,期待更多专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保留乡土特色,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从“荒茅田”到“花繁叶茂”,王治强用三十余载的坚守诠释了乡村振兴的真谛。作为花茂村第一个“走出去”又“返回来”的先行者,他不仅带回了资金与技术,更带回了发展的信心与希望。乡村振兴既需要政策春风的滋养,更需要像他这样扎根乡土、敢为人先的领路人,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振兴乡村的磅礴力量。
(杨一博/文 郑紫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