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韵筑魂 同心共荣”社会实践团走访圈田街,深植红色基因传承使命担当
2025年7月29日,夏日的阳光洒满滇南大地,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红韵筑魂 同心共荣”社会实践团在指导老师许梦芹、熊冬雪的带领下,踏着先辈的足迹,走进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勐大镇南康村,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红色文化探寻之旅。团队成员队长普向玉,队员罗极龄、吴丽仙、任露颖、李金秋一行,带着对革命历史的敬畏与对红色精神的向往,在这片曾见证激烈战斗的土地上,追寻75年前那段荡气回肠的解放记忆。
图为圈田街革命烈士塔。罗极龄,供图。
圈田街,这个镶嵌在滇西南群山间的村落,因1950年那场决定性的追歼战而载入云南解放史册。1950年2月初,解放战争已近尾声,国民党第八军一七零师三千余残部在师长孙进贤的带领下,从墨江向镇沅方向仓皇逃窜,妄图取道滇西南偷渡国境,苟延残喘。危急时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十三军三十七师一零九团、一一零团各一个营(共400余人),与滇黔桂边区纵队第九支队四十一团(600余人)及当地民兵武装迅速集结,在周学义师长的统一指挥下,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追歼行动。我军将士凭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在勐大镇抢先截断敌军逃路,将敌人围困于圈田街。面对敌军多次疯狂突围,解放军与地方武装协同作战,历经两天一夜的浴血奋战,最终迫使2700余名敌军在孙进贤带领下缴械投诚,取得了全歼国民党第八军170师的辉煌胜利,此役也成为滇南追歼战的收官之战,为云南全境解放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为圈田街追歼战简介。罗极龄 供图
实践团的走访从圈田街革命烈士塔开始。这座矗立在勐大镇南康村民委员会文会小组肖家窝丫口的纪念建筑,前身为松山革命烈士塔,是为纪念在追歼战中牺牲的17名烈士而建——其中15名解放军战士、2名民兵,他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950年的那个春天。烈士塔占地约500平方米,保护范围达9亩,四周松柏苍翠,庄严肃穆。自1981年镇沅县人民政府修建烈士墓,1987年建成烈士塔以来,历经多次修缮保护,2000年9月被命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2月20日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4年5月被列为普洱市教育基地。团队成员们在烈士塔前整齐列队,由队长普向玉代表全体成员敬献花篮,整理缎带,全体成员鞠躬默哀,深切缅怀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阳光下,“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碑文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的悲壮与荣光。
图为“红韵筑魂 同心共荣”社会实践团成员向烈士塔鞠躬默哀。罗极龄 供图
随后,实践团沿着当年的战斗路线,走进圈田街河谷——这个被称为“横丁字形”狭槽的战场遗址。75年前,解放军主力、武工队、勐大区模范队及南康、回短两村的600余名民兵,与振太区400余名民兵、里崴区70余名民兵在此协同布防,景东县、景谷县的支援力量也星夜驰援,2500余名武装力量与上千支前群众形成四面夹击之势,将敌军牢牢锁在狭长地带。当地82岁的老民兵后代王大爷闻讯赶来,向实践团讲述了祖辈流传的战斗细节:“当年解放军急行军三天三夜,脚上磨出了血泡也不休息,村民们连夜蒸米送水,青壮年扛着锄头、扁担跟着部队运送弹药。黄草岭阵地几度易手,枪声、喊杀声在山谷里回荡,最终硬是把敌人的突围美梦打碎了!”队员们一边聆听,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吴丽仙不禁感慨:“课本上的历史在这里变得如此鲜活,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军民同心的鱼水深情。”
在圈田街村委会的座谈会上,指导老师许梦芹结合史料与实地见闻,为队员们梳理了战役的历史意义:“圈田街追歼战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民团结如一人的磅礴力量。敌军虽装备精良却失道寡助,我军虽兵力悬殊却得道多助,这正是胜利的根本所在。”熊冬雪老师则鼓励队员们:“红色遗址是最好的教科书,希望你们能把在这里的所见所闻所感转化为学习动力,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团队成员们也纷纷分享感悟。罗极龄说:“在鹦歌塘梁子的阻击阵地旧址,我仿佛看到了解放军战士趴在雪地里坚守的身影,他们用冻僵的手指扣动扳机,守护的是身后的家园与未来的和平。”普向玉表示:“缴获的1400余件武器、2700余名俘虏的数字背后,是无数战士的牺牲与奉献,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战利品’。”李金秋则在笔记本上写下:“从烈士塔到战场遗址,从史料记载到民间传说,圈田街的每一处印记都在告诉我们: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夕阳西下,实践团成员在烈士塔前重温入团誓词,誓言在山谷间久久回荡。此次圈田街之行,不仅让“红韵筑魂 同心共荣”实践团成员们深入了解了滇南解放史上的关键一役,更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理解了“军民团结、奋勇争先、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圈田街精神。正如队长普向玉所说:“我们不仅是红色历史的学习者,更要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红色故事的讲述者。未来,我们将通过宣讲、短视频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圈田街的故事,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这场跨越75年的精神对话,让红色火种在青年心中熊熊燃烧。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实践团成员们将继续前行,让青春在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中绽放绚丽之花。
通讯员:普向玉,任露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