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动物探秘科普同行”实践团于7月2日至7日走进宿州野生动物园,围绕野生动物救护、饲养管理与科普宣讲三大主题,完成为期六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以“救护一线”“沉浸饲养”“趣味科普”“延伸课堂”四大板块为主线,将知识转化为面向公众、面向自然、面向未来的生动教材。
图为合照 刘馨馨提供
救护一线:十分钟生死时速
7月2日上午9时30分,鹿苑传来急促呼叫:怀孕母马鹿“点点”出现难产。队员们立即随园区兽医奔赴现场。小鹿先露出两只前蹄,头和后腿却卡住了,心跳越来越弱。兽医马上给它打了一针催产药,又戴上长手套,慢慢把小鹿的位置调正。几分钟后,小鹿整个身子滑了出来,可是浑身发紫,几乎不会呼吸。兽医赶紧用吸球帮它清鼻子,并轻轻按压胸口。半分钟后,小鹿“吱”地叫了一声,大家用温水给它擦身,没多久,小家伙就摇摇晃晃站了起来。
“书本上的‘胎位异常’四个字,瞬间成了掌心里微弱的心跳。”一位队员在日志中写道,“我第一次明白,所谓专业,是能把知识兑换成一条小生命继续奔跑的可能。”园区为此特批团队全程跟进幼鹿72小时健康监测,队员们轮班记录体温、哺乳量与排便情况,为后续教学积累了珍贵数据。
图为刚刚出生的小马鹿 王思雅提供
沉浸饲养:一把饲料、一铲粪便里的大学问
7月3日到4日,志愿者跟着饲养员“早六晚七”上班。第一件事居然是“看大便”。老周把新鲜粪蛋掰开,告诉大家颜色、干湿、形状就像动物的“体检表”,一看就知道它们缺不缺营养。
接着大家抬饲料、冲圈舍、洗水槽,全是力气活。梅花鹿胆子小,喂食得用长杆轻轻拨,既怕它们抢食打架,又怕踩到人;骆驼劲儿大,食盆挂得矮了能被拱翻,得离地一米二。“原以为饲养靠经验,原来背后全是数据。”一位队员感叹道。短短两天,团队共完成饲料配比记录表46份、行为观察表62份,并协助园区兽医为3头骆驼修蹄、为1头梅花鹿打耳标。
图为队员们清扫动物棚舍 丁迎提供
趣味科普:把科学讲成孩子听得懂的故事
7月5日至6日是公众接待高峰。志愿者在鹿苑、驼区、游客中心设置流动科普驿站,推出“鹿的身份证”“骆驼的空调”“长颈鹿的尺子”三大互动主题。
图为队员们喂小羊吃树叶 赖一鸣提供
“鹿的身份证”环节,志愿者将梅花鹿幼年、亚成年、成年三张斑点照片制成转盘,让孩子通过斑点边缘清晰度判断年龄;“骆驼的空调”实验,则用两张纸巾分别擦拭颈部粗毛与腹部绒毛,肉眼可见前者无汗、后者微潮,引出“节水型散热”原理;“长颈鹿的尺子”最受欢迎,志愿者用伸缩杆模拟取食高处树叶,让孩子体验“脖子每长一厘米,就能多吃100克树叶”的演化优势。
图为队员科普有关动物的知识 黄海晴提供
六天的风吹日晒,把课本上的黑体字吹成了眼前的青草味、心跳声和孩子们的笑脸。队员们明白,“知识”不是答题卡上的选项,而是一条小鹿重新站起来的力量,是粪便干湿里藏着的健康密码,是孩子一句“原来如此”后眼里的光。离开时,队员们把沾满泥土的鞋子刷净,却把“为什么”和“我愿意”装进了背包。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想起那头颤巍巍的小鹿、那声清脆的“吱”,他们就会继续把故事讲下去——让每一次好奇都落地生根,让每一次倾听都化作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