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7月18日讯(通讯员 童亚文)为深入贯彻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扎根基层,兰州理工大学“绿迹青年”实践队于2025年7月14日至7月17日赴甘肃省兰州市黄家滩新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围绕“双碳赋能乡村振兴”主题,通过调研走访、科普宣讲等形式,探索城郊村绿色转型路径,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智慧。
深入调研:把脉城郊村“双碳”现状
7月14日清晨,6名背着问卷、穿着统一的红色马甲、录音笔的大学生从学校出发。他们要去的城郊村,距离市中心仅约10公里,89、155、157三条公交线路直达,居民驾车15分钟可达兰州西站,30 分钟可至城关区核心商圈。这种“半小时通勤圈”范围,使该村成为典型的城郊村。实践团通过“问卷+访谈+实地观测”相结合的方式,将该村分为“社区+家庭+个人”,深入把脉城郊村“双碳”现状。首先,队员们一齐带着准备好的问题前往黄家滩新村社区办以及街道办,与工作人员展开积极交流。
7月15日,实践队队员开始深入调查黄家滩新村,从“家庭+个人”出发,通过“问卷+访谈”的方式开始调查。“城郊村既是城市生态屏障,也是减碳潜力区。”团队指导老师张新红教授指出,“需统筹考虑其地理区位与资源禀赋,探索差异化低碳路径。”根据指导老师的指导,队员们通过一天的访谈与调查,得出该村作为城乡融合过渡带,具有“生态敏感性强、资源利用粗放、转型需求迫切”的典型特征。
实地观察:记录真实的能源与生态现状
7月16日,除了问卷和访谈,团队成员还通过实地走访、影像记录等方式,直观感受城郊村的生态状况。队员们总结到,能源设施:村内电线老化,光伏设备稀少,太阳能路灯较少;垃圾处理:垃圾分类尚未普及;生态保护:村边的小河存在轻微污染,但村内绿化较好,村民较为满意。“这些细节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问题所在,也让我们思考如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队员杨思颖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成果丰硕:青春力量助推可持续发展
7月17日,实践队队员拿着打印好的绿色宣传单,针对村民“双碳”认知不足的问题,在村庄内宣传、讲解“什么是碳排放”“如何减少碳足迹”,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聆听。“原来少开一天空调、多骑一次电动车,都是在为环保做贡献啊!”村民李大娘笑着说。四天里,“绿迹青年”实践队用200份问卷、6场深度访谈、12次蹲点观察,试图把这座“城乡混血”村庄的日常褶皱摊开,写成一份看得见的乡村振兴注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队员们感慨道,“只有真正走进乡村,才能理解‘双碳’战略在基层落地的难点和突破口。”这次三下乡实践,不仅让团队成员加深了对“双碳”战略的理解,更让他们看到了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