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乡音织就传承路----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学子用青春守护陕北民歌魂

    发布时间:2025-08-22 阅读:
    来源: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教育学院“乡音非遗传承队”
  
  陕北的夏日,黄土高原上热浪蒸腾,却掩不住一阵阵高亢苍凉的歌声从沟壑间升起。七月初,陕西服装工程学院"乡音非遗传承队"的教育学院师生们踏上了榆林这片民歌沃土,开展为期十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他们怀揣对传统文化的敬畏,用专业所学记录、保护与创新陕北民歌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信天游的故乡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对话。
  寻音黄土高坡:从课堂到田野的追寻
  陕北民歌作为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高亢激昂、情感真挚的独特风格享誉海内外。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这一古老艺术形式正面临传承危机。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充分发挥艺术类专业优势,组建了由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构成的团队—他们不仅要记录民歌的旋律,更要探寻民歌背后的文化语境。

  “民歌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人民生活中的艺术。"带队教师郑老师告诉同学们,"我们希望通过专业视角,让大学生理解陕北民歌与当地人民生活、服饰、习俗的内在联系,从而找到传统与现代的连接点。”
  在榆林市,队员们拜访了78岁的民歌传承人郑大爷。老人即兴演唱的《赶牲灵》让同学们震撼不已:“脚夫们走在险峻的山路上,就是用这样的歌声驱散寂寞和恐惧。”每一个颤音、每一个装饰音都饱含情感,这是乐谱无法完全表达的。
  专业赋能传承:多学科碰撞中的创新火花
  在榆阳区,团队参观了一场传统的陕北民歌演出。队员们不仅记录了音乐本身,更注意到表演者的服饰、道具和舞台呈现方式。服装设计专业的王同学敏锐地发现:“民歌表演者的服装虽然具有地方特色,但在舞台视觉效果上还有提升空间。我们可以设计既保留传统元素又符合现代审美的表演服装。”
  最令人惊喜的是陈老师与当地民歌歌手同台演出,专业院校的发声方法与民间唱腔相互碰撞、融合。“民间歌手的那种粗粝感和生命力是我们学院派所欠缺的。”参加演出的赵同学感慨道,“而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更好地保护嗓音,延长艺术生命。”


  收获与思考:黄土高原上的青春答卷
  十天的实践让队员们对非遗传承有了更深理解。"民歌传承不是原封不动的保存,而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队长吴媛媛总结道,"我们服装学院的学生可以从表演服装、舞台设计等方面提升民歌的视觉表现力;音乐专业同学可以参与记谱整理和演唱技法优化;数字媒体专业则负责传播推广。每个人都能找到发力点。”
  队员们知道,这只是传承之路的开始。他们计划回校后成立陕北民歌研究社团,与榆林建立长期合作机制,让这场跨越时空的音乐对话持续下去。因为最好的传承,不是将花朵摘下来藏在书里,而是让它继续生长,绽放出新的芬芳。(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教育学院“乡音非遗传承队”)
三下乡推荐
  • 全链调研寻良法 青春聚力护长江
  • 长江,作为连接“一带一路”的黄金经济带与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地位举足轻重。
  • 2025-08-2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