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佛山大学乡约未来实践团走进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三江镇,在联和村居委会与恒美坊龙宫,先后采访了联和村团委工作人员赵英俊、新江村团委工作人员赵耀波及游龙非遗传承人赵健荣,探寻这条承载数百年历史的游龙如何凝聚乡情、激活经济。
从联和村“齐心扎龙”凝聚乡邻的治村智慧,到新江村“龙上山”民俗背后的宗族传承;从老一辈“一竹一纸修龙魂”的坚守,到“金龙小组”用研学活动、文创构想激活年轻血脉——实践团通过深度对话村委干部与非遗传承人,解构游龙文化如何成为乡村振兴的“隐形纽带”。这场关于文化基因的田野调查,正为三江镇探寻一条“活态传承”的破局之路。
联和村团委工作负责人赵英俊——“一条龙”凝聚乡情,舞动经济
“在江门地区,说起游龙文化,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们三江镇。”联和村团委负责人赵英俊自豪地说道。他介绍,三江镇素有“龙乡”之称,游龙文化不仅是一项传统民俗,更是凝聚村民的重要纽带。
从制作一条龙到舞龙表演,需要全村人齐心协力,他解释道:“制作一条龙往往要耗费1-2年时间,游龙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必须大家齐心协力。以前村民农闲时各自在家,现在因为游龙,邻里间的互动多了,关系也更融洽了。而舞龙时更是需要四五百人配合——四十多斤重的龙头需要多人轮换托举,还要有人专门负责护住龙头和接手。这游龙啊,舞的是齐心!”正是这种集体协作,让村民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游龙文化就是我们团结的象征。”赵英俊回忆道,过去村民以务农为主,游龙活动是重要的娱乐方式。如今虽然生活丰富了,但这项传统依然将大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要游龙的鼓点响起,全村人的心就聚到了一起。
除了增强凝聚力,游龙文化也为三江镇带来了经济效益。每逢游龙活动举办,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看,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消费。“活动办得热闹,商家生意就好,这样游龙文化才能持续办下去。”他坦言,游龙活动的维持并不容易,制作一条新龙需要7-8万元,加上保险、服装等开销,经费是最大难题。“好在有政府支持、企业赞助,还有村民自愿捐款,大家都很珍惜这份传统。”
游龙文化在联和村不仅是一项非遗技艺,更是连接村民情感的纽带。它让分散的个体凝聚成团结的集体,也让传统文化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动力。正如他所说:“游龙舞的不仅是龙,更是三江镇人的精气神。”
图为乡约未来工作人员访谈联和村团委工作人员赵英俊。梁婉熙供图
新江村团委工作负责人赵耀波——守根脉育新枝,游龙传承谱新篇
“我们游龙文化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但真正蓬勃发展起来,也就是这十几年的事。”在新江村恒美坊龙宫内,赵耀波面对静卧的游龙,向我们娓娓道来。他指着眼前这条色彩依然鲜亮却饱含岁月痕迹的龙说:“这条龙已经有二十多年历史了。它的样子,是我爷爷那一辈人,就在村委会的地上,用报纸铺开,一笔一笔画出图样,再用竹子一点点捆扎定型,慢慢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赵先生特别强调了新江村独特的“龙上山”习俗:“每年正月十五,我们都会举行‘龙上山’的活动。龙头抬上山,寓意着龙上天庭汇报,祈求一年风调雨顺、村民平安。”他坦言,这份珍贵的传统并非一帆风顺,“在民国和文革时期,游龙被认为是封建迷信,一度被中断销毁。后来才慢慢恢复起来。” 如何让这份古老的文化不在新时代“老去”?
随后,赵耀波介绍了他们的创新实践——成立“金龙小组”。“我们村年轻人自己组织了这个‘金龙小组’,”作为小组成员之一的赵先生介绍道,“目的就是要把游龙文化推广出去,不能只局限在我们自己村。我们这些年轻人,就是‘领头羊’,负责日常维护和沟通。既要尊重老一辈的经验,也要积极动员年轻一辈参与进来。因为舞龙需要体力,要保护老一辈,也要让文化充满活力地传下去。”为了从小培养兴趣,村里还积极组织研学活动,“一年搞几十场,让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来体验,了解游龙文化。比如让他们亲手参与一下龙头的制作环节,特别受欢迎。” 展望未来,他的构想更加清晰:“我们希望能围绕游龙文化开发一些文创产品。更重要的是,计划把恒美坊龙宫发展成一个景点,安排讲解员,让游客来了不仅能看龙,更能深入了解我们游龙文化的精髓。”
在新江村,游龙文化不仅连接着厚重的历史(从爷爷辈的手绘图纸到二十多年的老龙),更指向充满活力的未来(金龙小组的年轻力量、研学活动的启蒙、文创与旅游的规划)。赵先生和村民们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守护传统的根脉,同时培育创新的新枝,才能让百年游龙真正“活”在当下,游向未来。
图为乡约未来工作人员访谈新江村团委工作人员赵耀波。张桂灵供图
非遗传承人赵师傅——竹骨匠心四十载
“疫情那年,老伙计们推举我出来接手,不能让祖宗的手艺断了根。”在飘散着竹屑的工作坊里,非遗传承人赵师傅抚摸着未完工的龙头。他拾起半片竹篾轻声道:“我爷爷那辈就在地上铺报纸画龙样,现在用的竹编技法还是他传的。”
当问及技艺革新,老师傅的眼睛亮起来:“老龙头重六七十斤,现在改良到四十多斤。重量减了,但龙魂不能减!”他坚持百年造型不变,只在细节处精雕细琢。拿起新制的夜光龙睛解释:“既要让舞龙的年轻人省力,更要让游龙神采不减当年。
说到舞龙真谛,老人连连摆手:“哪有什么固定招式?龙进窄巷要侧身,遇娃娃要低头,全看舞龙人心里装着街坊。”他特别提起游客争相摸龙鳞的场景:“游龙不是表演,是给家家户户送平安的活菩萨。”
四十年刀笔不辍,削出的是游龙的筋骨,守护的却是乡土的血脉。当机械复制的浪潮席卷大地,总有些东西必须靠双手的温度传递——就像老人常说的:“龙魂在人心,不在竹架上。”
图为乡约未来工作人员访谈游龙非遗传承人。陈宝玉供图
文化为脉,青春赋能,共绘三江游龙新蓝图
此行,乡约未来实践团收获丰硕:我们系统构建了对游龙文化凝聚民心、激活经济之多元影响的立体认知;精准记录了其传承中匠人坚守精髓、村委搭建平台、青年注入活力的核心经验与资金、推广等现实挑战;深入了解了在村委主导下(如联和村的协作智慧、新江村的“金龙小组”模式与长远规划)推动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具体路径;更夯实了通过传播生动人物故事、精湛技艺细节与发展愿景来提升社会关注度与认同感的坚实基础。
此次探访,是乡约未来实践团解码乡土文化基因、播种振兴希望的宝贵起点。我们深切感受到团委干部的担当、传承人的匠心与青年一代的热情。我们相约未来!实践团将持续关注并传播在村委引领下三江镇游龙文化的发展进程,期待这条承载乡愁与希望的巨龙,在守护与创新的双翼助力下,舞动得更加矫健昂扬,成为照亮乡土、激活人心的永恒火炬,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留下璀璨篇章。
图为乡约未来实践团在恒美坊龙宫采访完后与团委工作负责人赵耀波的大合照。何晓彤供图
(通讯员 李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