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下午,合肥市新站区磨店王圩社区充满童声笑语。安徽中医药大学“青囊万家·未病先防”中医药非遗社区健康促进体系团队重返社区,为这里的孩子们带来了又一堂生动精彩的七彩假期特色课程——“草药知识小讲堂”,将中医药文化的种子播撒进纯真的童心。
寓教于乐,草木焕新颜
志愿者汪玉娟用一堂趣味横生的总览课开启了孩子们的草药探索之旅。她不是简单地罗列名称,而是化身“草药向导”,将常见的茯苓、当归、川芎、板蓝根、栀子、百合、人参、黄芪、蒲公英等药物一一展现在孩子们面前。
汪玉娟的教学充满巧思:她不仅描述药物本身的颜色形态——如“川芎像棕色小根”、“当归酷似棕色小胡萝卜”、“板蓝根来自绿色植物的根”,更引入形象比喻与卡通想象,将每种草药赋予独特可爱的“性格形象”。这种化抽象药材为具体伙伴的方式,让孩子们轻松记住了它们独特的样貌和核心功效——活血化瘀、舒经活络、清热解毒……枯燥的中药知识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深深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小听众。
(图:汪玉娟志愿者正通过实物和比喻引导孩子们辨识黄芪 / 通讯员:李婷婷)
故事增趣,互动启思维
接力汪玉娟,志愿者徐帆则从神秘的故事传说切入,为孩子们讲述了这些奇特草药名字的由来。课堂氛围从聆听转向互动:徐帆巧妙转变身份,先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听闻过的草药传说,再加以引导和补充。
为了让知识更加巩固,徐帆精心设计了充满挑战的趣味环节:“看图猜药名”和“药效连连看”。面对屏幕上展示的药材图片或功效描述,孩子们反应踊跃,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争相抢答,在欢声笑语中将刚学到的知识快速应用起来。
(图:徐帆志愿者正引导孩子们进行草药竞猜游戏 / 通讯员:吴雅)
游戏固识,文化初扎根
趁热打铁,在孩子们掌握了基础药名和功效后,汪玉娟与另一名志愿者赵齐雪带领大家玩起了“草药速配对”挑战赛。紧张刺激的游戏让孩子们全情投入,在快速匹配草药与名称、功能的过程中,巧妙复习了金银花、茯苓等当天所学的内容。
这堂别开生面的“草药知识小讲堂”,在孩子们收获知识的喜悦中画上圆满句号。活动不仅让孩子们认识了十余味常见中药及其用途,更重要的是,通过故事、比喻、游戏等多元化体验,在他们心中点燃了探索中医药宝库的好奇火苗,为传统文化在下一代心中的传承悄然埋下希望的种子。(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