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承文脉,笔墨筑梦润童心 在党建引领的旗帜下,由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美术创意学院学生党务工作小组组建的“墨韵新芽”实践队循着“百千万工程”的奋进号角,于2025年7月20日至25日在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河村社区将三下乡的青春足迹深深印刻在河村的土地上。
实践队以笔墨为媒,串联文化根脉、红色记忆与人间温情。这场三下乡的故事,虽在不舍中画上句点,却已在每个人的记忆里悄然生长,续写新的篇章。
书画手工融教学,笔墨丹青启智思 指尖摩挲过孩子们的画作,树叶拼贴的凋零之美、扇面跃动的社区风光、稚嫩笔触的红色印记,每一笔都藏着“教与学”的温度。
实践队精心设计了丰富多样的课程:书法课上,孩子们握起毛笔临摹经典,在墨色浓淡里触摸传统文化的脉搏;绘画课上,从“不敢画”到“大胆创”,实践队始终鼓励孩子们让艺术成为翅膀。孩子们在画里倾诉对社区的爱,在手工中触摸文化的肌理,那些曾被藏起来的想象力,终于在墨香与色彩的交织中绽放。
课堂落笔绘家乡,文化溯源传根脉 实践队联合河村社区党委、河村幸福院打造“社区文化知多D”系列课程:带孩子们走进村史馆,在族谱与讲解中唤醒姓氏、古桥等记忆;围坐听本土故事,让乡土记忆成传承密码。“创意绘扇”课上,孩子们勾勒家乡风貌,以创造力让河村文化根脉跃然纸上。
此外,实践队以里水镇邓岗社区的古桥、荷香园、雄鹰雕塑为灵感设计特色印章,让抽象的记忆变成可触摸的“文化信物”。这枚印章唤醒了居民的文化自信——家门口的景致成了文创元素,社区文化便从“习以为常”化作了“值得骄傲”。
红色课堂忆峥嵘,童心绘梦传信仰 红色文化的传承,也在课堂里悄然生长。“我爱我的祖国”课如一扇窗,带孩子们从长城砖石、岭南骑楼感受精神基因。红色观影后,孩子们以画笔晕染五角星与国旗的亮色,调色盘里的朱砂红如小火苗跳动,用色彩诉说“红色不是口号,是看得见的历史”。音乐课堂上响起《歌唱祖国》的旋律时,那跃动的赤诚更化作笔下的力量,让革命故事在画纸上有了鲜活的模样。
夕阳檐下听旧事,关怀入户送暖光 实践队走访慰问的午后,阳光透过老屋的窗棂,照在老人眼角的皱纹里。队员们认真倾听老人们讲述旧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懂得了陪伴从来都不是单向的给予。走访过程中,队员们还为老人们科普“登革热”和“基肯孔雅热”的危害与预防,并给他们送去温暖。
欢歌游戏别盛夏,共话收获盼新程 结营仪式上,小游戏让孩子们情谊更浓,为盛夏时光画下欢畅句点。孩子们分享难忘课堂瞬间,手中果冻的甜,恰如这段日子。歌声漫过笑脸,欢呼犹在耳畔,回家练歌的小任务,成了温柔注脚。实践队与社区负责人围坐总结回顾时,教室的余温仍未散去。
墨韵悠长凝乡韵,新芽向光展新篇 这场以笔墨为桥的三下乡之旅,终在欢歌与不舍中暂别。从课堂上绽放的想象力,到乡土间苏醒的文化记忆;从红色画笔里的信仰微光,到走访时传递的脉脉温情,“墨韵新芽”早已将文化的种子播进社区肌理。暂别不是终点,那些在孩子们心中扎根的热爱与认同,终将如墨韵般悠长,如新芽般向阳生长,续写更多与乡土共生的故事。
(通讯员:赵楚华、刘慧娟、高洁桃、戚梓暄、温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