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言通乡路连心桥,推普助力振乡土

    发布时间:2025-08-15 阅读:
    来源:河南科技大学河洛书院“言通乡路,普语万家”推普实践团
2025年盛夏,河南科技大学河洛书院一支由多民族青年学子组成的“言通乡路,普语万家”社会实践团,以传承红色文化、推广普通话为己任,自7月4日起在河南洛阳及周边地区开展系列推普活动。这支汇聚五湖四海青春力量的队伍,用实际行动践行“语言无障碍,沟通无界限”的初心使命,在中原大地谱写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首站:梁屯社区的非遗对话】   实践团首站来到洛龙区梁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队员们通过面对面交流,向社区居民系统讲解普通话在信息交流、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并创新性地结合侗族语言文化,阐释普通话对保护方言多样性的促进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团队成员现场演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洛大鼓,将普通话韵律与传统曲艺完美融合,通过“说唱+互动”的沉浸式体验,让村民在感受非遗魅力的同时,直观理解普通话的应用场景。   【第二站:龙瑞社区的童趣课堂】   在龙瑞小区志愿课堂,实践团针对青少年群体设计特色课程。通过方言与普通话的发音对比、情景对话演练,帮助孩子们建立语言规范意识。精心设计的“绕口令挑战赛”“词语接龙大比拼”等游戏环节,让课堂变成欢乐的语言乐园。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掌握发音技巧,课间此起彼伏的“老师,我来试试!”,成为这个夏天最动人的乐章。   【深入基层:小李屯的民情调研】   为精准把握推普需求,实践团顶着烈日深入小李屯社区开展入户调研。队员们手持自主研发的调查问卷,走访街头巷尾,系统收集村民对普通话的认知程度、使用场景及学习诉求。在亲切交谈中,不仅完成数据采集,更聆听到许多动人的乡土故事:有老人讲述方言里的历史记忆,有青年分享外出务工的语言困扰,这些鲜活的素材为后续推普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星火燎原:遍布乡野的推普足迹】   除集中实践外,团队成员利用暑期返乡契机,在各自家乡开展“推普微行动”。从乡村小学的普通话晨读课,到社区广场的语言服务角,再到田间地头的方言转换指导,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责任,让普通话真正成为连接城乡的文化纽带。   为期数周的实践活动虽已圆满收官,但推普之路永无止境。实践团用行动证明:普通话不是要取代方言,而是搭建沟通的桥梁;语言推广不仅是技能传授,更是文化自信的培育。当河洛大鼓的韵律遇上标准普通话的声调,当侗族山歌与汉语诗歌产生共鸣,这群青年正以语言为媒,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书写着青春答卷。
三下乡推荐
  • 牵手白发,共话温情
  • 为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践行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7月8日至7月9日滁州学院-“牵手白发,共话温情”志愿服务队走进乐康老年护理中
  • 2025-08-15
  • 言通乡路连心桥,推普助力振乡土
  • 河南科技大学“言通乡路,普语万家”推普实践团前往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的梁屯社区、龙瑞社区以及小李屯、小营村进行推广普通话社
  • 2025-08-15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