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作为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承载着党和国家“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为积极响应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25年“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下乡行”活动的号召,精准打通政策宣传“最后一公里”,2025年8月5日,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学青苗实践队冒雨奔赴湛江市遂溪县杨柑镇榄湛村和调额村开展资助政策宣传活动。
【入户走访细讲解,精准帮扶助成长】
实践队与村干部围坐长谈,从村情台账里摸清适龄学生底数,在村民议事本上记下“单亲家庭子女”“残疾家庭学生”“留守儿童”等重点关注对象。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村干部围坐谈论 廖静诗拍摄

图为实践队队员为村民讲解助学贷款政策 陈梓琪拍摄
随后实践队兵分两路深入村户,蹲在门槛上、坐在小板凳上、走进田间“一对一”向村民介绍政策:“申请助学贷款要带身份证和录取通知书,到镇教育局资助中心就能办”“读中职可以免学费也有补助,每年能领2300元补助”。走访至调额村时,发现一名妇女攥着衣角局促不安。实践队队员走去了解情况,原来她14岁辍学,18岁生俩娃。现在家里没钱给小孙子读书。她因不识字,怕被人嫌弃,总觉得“贷款要盖章、要填表,肯定办不成”。队员小宋立刻翻出手机里保存的申请流程图,指着卡通图标比划:“你看,就像去小卖部买东西一样,一步步按提示来就行。我同学爸妈是农民,去年就靠这个读完了大专。”女孩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接过手册时指尖微微发颤:“原来这么简单,我有空一定会去办理!”
图为队员与学生沟通讲解政策 廖静诗拍摄

图为队员走访入户介绍资助内容 廖静诗拍摄

图为村民专注听取队员对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的讲解 陈梓琪拍摄
【政策宣传进乡村,方言沟通暖人心】 走访发现,两村以留守老人与儿童为主,雷州话是日常交流的“通行证”。团队中精通雷州话的队员立刻化身“政策翻译官”,用带着乡音的家常话打开话匣:“阿婆,您孙仔要是考上大学,学费不够可以找国家借钱,不要利息的……”他们围绕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额度、还款期限,国家助学金的发放标准等细则,结合村民关心的“读书花钱多”“手续太复杂”等疑虑,用方言和通俗易懂的话语逐一拆解政策,确保每个有需求的家庭都能吃透政策、用对政策。
图为队员用方言向榄湛村家长介绍资助政策 廖静诗拍摄
此次活动覆盖两村32户家庭,发放宣传材料160余份,收集有效问卷28份,不仅让国家资助政策在雷州半岛的村落里扎下根,更让村民们记住了那些冒雨奔波的青春身影。有村民热心地往队员兜里塞龙眼:“你们比自家娃还上心。”
图为广州幼专助学青苗实践队赴榄湛村、调额村合影 陈梓琪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