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弘扬青年学子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实践精神,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刺桐城里访遗珍”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于2025年7月17日至2025年7月20日奔赴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开启暑期“中华文明传承”社会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使命。
第一部分:细赏金苍绣韵,亲身体验匠心 7月17日,实践团走进泉州市金苍绣非遗传承基地,与非遗传承人林秀清深入交流并体验技艺。林老师分享了金苍绣的传承与发展,强调传统技艺要在守正创新中前行。团队通过改进材料和方法解决了传统刺绣扎手问题,还与知名设计师合作,让金苍绣融入现代时尚领域。金苍绣图案多源自生活与传统故事,承载着浓郁地方文化,经创新设计后在现代绣品中焕发新意。实践团成员在林老师指导下体验刺绣,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匠心与文化底蕴。

林秀清指导团队成员缝制金苍绣 洪景涛摄
第二部分:探秘古船模艺,对话非遗传承 7月18日,实践团探访古帆船模型制作技艺传承工作室,对话非遗传承人黄东伟。黄老师出身造船世家,坚守榫卯结构、“三分比例法”等古法工艺,制作前会耗时数月查阅古籍、实地测绘遗址残骸,结合手工测绘与3D技术复刻宋代海船风貌。面对“市场萎缩、人才断层”的困境,团队推出“小模型入门”进校园、开发AR展示平台等举措,让古船文化更“潮”。实践团成员近距离观摩船模,聆听黄老师的坚守故事,领悟到古船模艺是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根脉的守护。

古帆船工艺品展示 林芳宇摄
第三部分:一盏花灯载史,千年技艺传薪 7月19日,实践团来到彩扎花灯技艺传承工作室,专访传承人曹淑贞和李静咏。曹老师强调,传统手工艺要在守正中创新,将传统与现代设计融合。非遗保护需多方合力,教育和实践是吸引年轻人的关键。李静咏老师则关注儿童与非遗传承的联结,主张通过手工艺教学培养儿童创造力,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她认为,非遗传承需家族传承与社会推广结合,才能代代相传。

曹淑贞和李静咏向团队成员介绍彩扎和花灯 洪景涛摄
第四部分:探艺木偶戏坊,感悟指尖传承 7月20日,实践团走进木偶戏传承工作室,与非遗传承人江东林交流。江老师深耕木偶技艺数十载,以掌中木偶为核心,坚守传统制作理念,木偶头取唐宋风格底色,纯手工雕刻,毛发用真人头发粘贴。然而,在坚守传统的过程中,木偶戏传承也面临着现实困境:手工绣制戏服工序繁琐耗时,年轻从业者因技艺学习周期长、外传成本高、行业回报见效慢,导致从业群体稀缺,传承之路遇阻。团队探索“破圈”之路,借鉴手办模式开发小型木偶文创,借助短视频、直播推广,让传统艺术“潮”起来。实践团成员细观木偶制作过程,领悟到木偶戏是唐宋文化与地域记忆的鲜活载体。

团队成员采访江东林 林芳宇摄
本次实践活动圆满收官,团队成员对非遗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知,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新时代青年肩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我们将利用新媒体平台和数字化手段传播非遗文化,持续为非遗传承贡献力量,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团队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