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江苏大学伯藜支教团在宁夏吴忠市杨柳村开展航天科普活动。推开山野的星辰之窗,点燃少年的飞天梦想,60余名学生参与本次课程,活动包含航天器命名解析、航天发展史教学、航模实践三个核心环节,共50分钟。
课程起始于航天器命名体系讲解。支教团成员周杭通过数字投影展示中国航天命名规范,重点说明探月工程与神话传说的关联性。幕布呈现"嫦娥四号"探测器与敦煌壁画飞天的对比图示,阐释"玉兔"月球车名称源于月宫传说,"鹊桥"中继星名称取自牛郎织女典故。教学过程中,学生完成命名匹配练习。支教团成员轻点黑板,让孩子们领略到每一个航天器的名字,都深深扎根于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或从古老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中汲取灵感,或寄托着对宇宙探索的美好愿望和豪情壮志。这不仅是名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自信的表达,充满了独特的“中国式烂漫”!
随后进入航天发展史教学阶段。支教团成员沿时间轴线解析关键节点: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标志中国进入太空时代;2003年神舟五号实现载人航天突破;2022年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开启长期驻留新阶段。支教团成员带领孩子们,共同回顾了中国航天的漫漫征程。从“东方红”响彻太空,到杨利伟首飞成功,从“嫦娥”奔月取壤,到“天宫”遨游苍穹,再到“天问”探火……孩子们看到,中国航天人用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书写了一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壮丽史诗!
科普内容结束后,进入航模实践环节,支教团成员周杭示范纸飞机折叠要领,学生们专注地调整机翼角度,将航天器气动原理转化为手中作品。印有"神舟""天宫"字样的彩纸在课桌间传递,六十分钟机陆续成型。操场成为天然试飞场。孩子们列队投掷亲手制作的战机,银白色机群在塞上晴空划出优美弧线。多架采用后掠翼设计的纸飞机展现出稳定滑翔姿态,其中最远者越过操场半幅。
科普活动结束后,孩子们仍聚在支教团身旁追问宇宙奥秘。教室后墙新设的"航天梦想"栏中,贴满绘制着空间站与火星基地的愿景图;图书角的《飞天传奇》被翻阅得卷起书角;科学笔记里工整记录着课堂要点。这些细微变化印证着科普的切实回响。
此次支教行动如同在黄土高原播撒星火。临别时回望校园,窗台上排列的纸飞机静沐夕晖,流线型的机翼指向浩瀚苍穹。它们承载着少年们初萌的航天梦想,将随塞上长风流向更远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