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含情麦脉”实践团深入陕西关中腹地的杨凌、宝鸡、西安、铜川四市,开启了一场以“关中麦作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生图谱”为主题的专题调研。他们行走在田野乡间,对话非遗传承人,研习历史文物,用青春的视角解码麦作文明密码,以农科学子的智慧探寻非遗活态传承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
溯源:黄土深处觅麦踪
实践从追寻麦作文明的源头启程。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的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内,汉代铁犁模型静卧,其弧度设计巧妙契合黄土深耕的需求;碳化麦粒清晰勾勒出小麦自周代便扎根关中的历史轨迹。这些珍贵的文物与模型直观展现了小麦如何从域外作物融入华夏农耕体系,最终成为关中平原养育万千生灵的主粮,完成了文明融合的壮丽蜕变。
图为团队参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
对话:匠心指尖传麦韵
深入非遗现场,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是此次实践的核心。在宝鸡市凤翔区国家级非遗凤翔木版年画传承人邰伟伟的工作室里,线条粗犷、色彩浓烈的年画作品吸引了实践团。其中邰伟伟的代表作“男十忙”系列完整再现了关中百姓开春犁地全流程。邰伟伟介绍说,“年画承载着民俗禁忌与生活讲究,是农耕生活的艺术再现。没有地里的庄稼,哪有纸上的热闹?”面对传承,邰伟伟既坚守传统粗线艳色的风格精髓,也尝试融入谐音等现代元素,并积极寻求与高校合作,探索微课程等传播新路。
图为团队对话木板年画传承人邰伟伟
省级非遗凤翔草编传承人杨全省则向队员们展示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寻常的麦秆,在他的巧手中,经过剖开、刮平、蒸煮、晾晒等繁复工序,最终编织成精美的草帽、灵动的生肖挂件。他展开泛黄的“阖家团圆”手稿,纹路紧密交织,讲述着“过日子得抱团”的生活哲学。“草编的根,扎在麦地里,也扎在生活里,”杨全省的话语道出了关中人民“物尽其用”的生存智慧。其创新的星座草编系列,成功吸引了年轻消费群体,不仅让麦秆变成了“金秆”,更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增收,成为非遗助力乡村发展的生动典范。
味蕾的记忆同样承载麦作文化。在杨凌宁莉餐厅,省级非遗杨凌蘸水面传承人赵军朋向实践团展示了裤带面的制作全过程。他严格选用“小偃22”高筋面粉,遵循着“三根二两”分量标准,经和面、醒发、搓条、刷油,最后擀制成型,凝结为“面白薄筋光、油汪蒜辣香”的独特关中风味。实践团成员品尝后感慨:“一碗蘸水面,半部耕耘史。”杨凌蘸水面不仅是饮食符号,更是关中人民将土地馈赠转化为餐桌智慧。”铜川地区的耀州咸汤面、窝窝面等众多面食技艺,共同构成了关中麦作饮食文化的丰富谱系。
图为团队探访杨凌宁莉餐厅
在铜川,泥塑与面塑艺术以其独特方式凝结麦作精神。耀州面塑传承人崔百来,以《五谷丰登》等作品传递百姓对丰收的祈愿,也坦率地诉说着面塑作品易开裂褪色的保存困境,这一难题一度导致了早期传承人作品的流传断层。长安泥塑传承人苗春生以不上色的原生态黄土,创作出《麦收》等作品,通过农人躬身播种的朴实姿态,凝练地捕捉了关中“脚踏实地”的精神内核。“不上色的泥塑更能体现关中人本真的性格,”苗春生讲述着他的艺术坚持。其徒弟胡振波正积极探索泥塑产业化路径,努力将这门古老艺术转化为带动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图为团队拜访长安泥塑传承人苗春生、胡振波
印证:古今回响塑根魂
为了深入理解麦作文化与非遗产共生的历史逻辑,实践团还探寻了众多博物馆。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实践团成员通过观看秦代铁犁、《秦律十八种》抄本等展品,解读出秦人依靠精耕细作实现强国的智慧密码。宝鸡民俗博物馆内,“陕西十大怪”展板、战国“谷纹”璧、老旧的木风车共同勾勒出麦作文化如何深深融入关中百姓的日常生活肌理。
西安半坡博物馆中,6000年前的石斧、石铲标记着先民对麦类种植的初探;西安博物院的汉代陶井模型,则揭示了古代灌溉技术对保障麦作稳定生产的重要意义。铜川博物馆内陈列的汉代陶仓、铁犁等农耕文物,以及丰富的面食非遗展示,为当地深厚的麦作文化提供了立体而有力的历史注脚。这些文物遗存与传承人手中鲜活的非遗技艺遥相呼应,让实践团成员深刻领悟了“麦作文明是非遗根基,非遗是麦作精神载体”这一共生逻辑的深刻内涵。
图为团队参观铜川博物馆
启迪:麦作精神润心田
在铜川群众艺术馆,市政协常委辛国炜教授为实践团成员精辟剖析了麦作精神的双重维度:物质层面,小麦是关中人赖以生存的根基;精神层面,小麦漫长的生长周期所要求的耐心与耕作所需的坚韧不拔,深刻塑造了关中人民朴实、勤劳、脚踏实地的群体性格。这种精神品格在非遗作品中得到了具象化的表达——婚嫁时的花馍象征着生活的圆满,草编挂件寄托着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泥塑更是凝固了农人俯身大地、辛勤耕耘的“脚踏实地”姿态。
图为团队与辛国炜教授合影
赋能:青春智慧续华章
面对非遗传承中普遍存在的材料保存、传播推广和市场适应等挑战,实践团成员们深受传承人“守正创新”实践路径的鼓舞——杨全省的时尚草编转型、邰伟伟的线上传播探索、赵军朋的古法分量坚守、胡振波的产业振兴尝试,都展现了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无限可能。实践团带队老师蒲雨萌表示,“非遗活态传承的真谛,在于坚守核心内涵的同时,勇于拥抱时代进行创新。麦作文化是非遗技艺生长的沃土,而非遗则是麦作精神最鲜活的现代表达。”实践结束后,实践团精心制作了非遗推介纪录片。未来,他们还将依托学校的农科优势,探索传统技艺的数字化记录与创新传播模式,为解决非遗传承中的实际问题、助力农耕文明保护与“三农”事业发展贡献“西农智慧”。(通讯员:蒲雨萌 邢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