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阿拉尔市这片广袤而充满故事的土地上,无数退伍老兵用他们的青春与汗水,书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屯垦戍边篇章。2025 年 6 月 29 日,塔里木大学沙海胡杨志愿团队怀着崇敬之心,采访了一位来自云南省的退伍老兵 —— 邓德均老人,聆听他讲述那段艰苦卓绝却又意义非凡的往昔岁月。
谈及当年的生活条件,邓德均老人的思绪瞬间回到了过去:“那时候,吃的就是馒头、面条、稀饭,当兵的时候,连骆驼肉都吃过嘞。新疆这边干旱缺水,一年到头难见几场雨,风沙又大。冬天冷得厉害,夏天又闷热得让人难受。我们那些年过得很辛苦,穿的衣服就是两件衬衣、两件外套,冬天有厚一些的毛皮鞋、皮大衣,来回换着穿,破了就补,一件衣服能穿很久。” 这些朴实的话语,生动地描绘出了当年老兵们面临的艰难环境。
面对团队成员 “为何加入中国共产党,又为何来到阿拉尔” 的疑问,老人真诚地说道:“我家里穷,当兵就是为了有饭吃、有衣穿。但这么多年过去,我从不后悔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家号召我们来新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我们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使命感,毫不犹豫地就来了。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们知道这片土地需要我们。我们在这里开垦荒地、种庄稼、建农场,就是想让边疆富饶起来、稳定下来。而且身边有很多战友,大家相互扶持,一起克服困难,那种团结一心的力量支撑着我们。我们觉得,只要坚守在这里,就是为国家做贡献,就是热爱这片土地。” 老人的回答,饱含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在回忆屯垦戍边的难忘经历时,邓德均老人提到了参与修筑青藏公路的日子:“修青藏公路的时候,雪堆得很厚,我每天都要用铲子铲雪,然后才能干活。当时每天都有任务,如果白天干不完,晚上就得加班。” 说着,老人抬起右手大拇指展示:“你看我这根拇指,比另一只手的粗,这就是当年干活留下的痕迹,都几十年了。” 这些细节,无不展现出老兵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采访中,老人多次感慨如今的生活:“现在当兵的,吃穿条件比我们那时候好多了,靴子更耐用,看到他们幸福的生活,我觉得当年的付出都值了。这都多亏了祖国的强大。” 访谈接近尾声,老兵红着眼眶叮嘱后代:“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记住历史。我们那时的艰苦,现在年轻人可能难以想象。但正是因为那段经历,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希望你们传承我们不怕苦、不怕累,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精神。要热爱祖国,热爱这片土地,遇到困难别放弃,坚持才能创造美好未来。我们老了,但使命还在,现在接力棒交给你们了,希望你们能做得更好。”
采访结束时,邓德均老人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虽已年过七旬,他依然扎根在这片土地,力所能及地为新疆大地贡献力量。他用一生的坚守,深刻诠释了忠诚与奉献的内涵。在阿拉尔,像邓德均老人这样的老兵还有很多,他们的行动共同谱写了壮丽的屯垦戍边之歌。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