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暑期“三下乡”|马灯跃动寻古韵,石拳铿锵探非遗

    发布时间:2025-08-04 阅读:
    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闽乡的诱惑”实践团队
  2025年7月24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闽乡的诱惑”实践团队深入闽西武平,聚焦马灯舞与石家拳两项客家非遗。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二者均根植于中原移民文化与闽西地域特色的交融土壤——马灯舞承载着客家先民对中原农耕文明的记忆重构,石家拳则体现了客家武术崇文尚武的精神内核,共同构成闽西客家文化的活态谱系。
马灯舞——邂逅灯影里的古老记忆
  武平马灯,二百年前中堡乡新湖村群众首先演出,后传至朝岭、炉坑等地,目前武东乡还保留传统演出。马灯用竹篾扎模型,加糊白纸成白马,糊红纸成赤马。分前后两段,分挂在舞灯者腹背,相联处用布围起。每匹马配牵马人和拾粪者(丑角),用十番伴奏,无固定曲调。表演时作小跑、穿花、造型动作,伴以牵马人和拾粪者问答讽嘲。50年代马灯曾参加过全县文艺会演,现已不多见。
图1为马灯舞道具展示
  实践队抵达武东镇炉坑村马灯舞传承人饶龙春老师家中。在交谈中我们得知,马灯舞是当地极具特色的民俗表演,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它只有在春节、正月十五和游神这样重大的节日活动时,才有机会亮相。谈话结束后,饶老师带着我们来到一间专门存放马灯舞表演工具的屋子。队员们按捺不住好奇,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试戴马灯道具。老师为我们介绍了马灯的制作材料,及其演绎形式。
图2为实践队与饶龙春师傅交谈
  在这次深入交流后,我们才发现马灯舞正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年轻人为了生计纷纷外出务工,只有在节假日才会返乡参与表演,传承的接力棒难以找到合适的接手人。尽管政府对非遗文化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从资金到政策都提供了诸多帮助,但这并非长久之计。没有稳定的经济支撑,马灯舞就如同无源之水,难以持续流淌在岁月的长河中。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
石家拳——感受拳风中的非遗力量
  武平石家拳法为武平王家拳第四代传人三兄弟为首的拳法和石家棍,林家枪,朱家刀等姓氏拳法(武平为百家姓之地)整合为标志性地域的拳种。基本内容有单拳(棍)、双拳(棍)对打,单拳(棍)对双刀,单拳(棍)对耙头等套路。其手眼身法及挑、扣、拨、撞、劈、扫、斫、顶、缠、点、摆、压等功法与南少林拳(棍)法同出一辙。
  功法口诀为“气沉丹田,拳(棍)在心,拳(棍子)有强劲分两头。挑打力出两腕间,扣拨两足稳如山。横劈全靠中盘力,旋风横扫敌千军”。其主要套式有“龙出水”、“双蛇出击”、“牛子吃奶”、“石敢当”、“龙摆尾”、“旋风横扫”、“斫紫倒树”等。
  实践队来到武平拳文化博览室,并采访石家拳传承人——王益东老师。在与老师交谈中,我们得知2017年自幼习练南少林武术的王益东老师返乡开设功夫墨人武馆,在央视《乡村大世界》演出后声名鹊起。机缘巧合下,他发现县级非遗石家拳濒临失传,于是前往中堡镇拜师。面对“传内不传外”的祖训,他以多次的拜师打动石氏后裔,终获传承资格。
图3为孩子们在武馆练习石家拳基础动作
  传承人王益东老师为更好地弘扬石家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开展石家拳进校园活动,努力将石家拳推广到校园作为中小学课间体操,扩大武平石家拳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力。
  交谈后,老师带我们参观武馆。馆内一群小朋友正在认真地上石家拳体验课,他们中最小的才上中班,最大的也不过是小学生。别看他们年纪小,一招一式学得有模有样,眼神里满是对石家拳的好奇与热爱。临别时,他向我们赠送了自己参与编写的《石家拳》。
图4为实践队与石家拳传承人王益东合影
以青春之力,守护非遗之光
  这趟武平非遗调研之旅,让我们收获满满。我们看到了非遗文化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底蕴,也看到了传承人们为守护这份文化瑰宝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他们坚守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困境中不断探索前行,这种精神深深触动了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出一份力。未来,“闽乡的诱惑”实践队将持续关注客家非遗,用行动助力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