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赓续红色血脉,助力圣地发展,吉林农业大学“延途有梦·星火兴农”乡村振兴实践团于2025年7月11日抵达革命圣地延安,开启了为期八天的学习实践之旅。实践团成员们接受红色教育,从革命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通过旧址寻访,踏寻先辈足迹,触摸历史温度;开展专题学习,深入领会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当地乡村发展现状与需求。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成员们深刻感悟到延安精神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筑牢思想根基。
追寻红色足迹,淬炼初心使命7月12日至14日实践团开展集中实践阶段的红色研学活动。首日,成员们先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在史料中系统学习延安革命历史;午后,大家转赴凤凰山革命旧址、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在实地探访中深化对革命历程的认知,期间与其他院校学子共同唱响抗大校歌,让众人真切体会到革命年代众志成城的信念。

图为团队成员合唱抗大校歌。 司皓 供图
带着这份对革命精神的初浅感悟,团队继续前行。次日,大家来到杨家岭革命旧址,在中共七大会址前回望历史转折,随后聆听张茁副主任讲授的《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专题课,理论与实景的交融让党的优良作风愈发清晰;午后转赴梁家河村,在知青旧居感受奋斗印记,村中广场上,成员们重温入党誓词、入团誓词,铿锵之声里,每个人对肩头责任与使命的感知愈发强烈。
循着红色足迹深入探寻,最后一天的行程同样充满力量。实践团先到鲁艺旧址和延安文艺纪念馆,在经典文艺作品的创作故事中触摸革命文艺的脉搏,随后与其他院校团队共唱《黄河大合唱》,用激昂歌声延续这份精神共鸣;午后走进枣园革命旧址,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遍访中央书记处小礼堂、领导人旧居等纪念地,紧接着在张思德广场聆听曹峰副主任的《延安窑洞有马列主义》现场教学,最后集体诵读《为人民服务》。从文艺作品到革命理论,从历史场景到精神传承,大家深切感悟到红色基因跨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备受激励。

图为团队成员集体演唱《黄河大合唱》。 司皓 供图
聚焦乡村振兴,践行科技助农7月15日至19日实践团开展自主实践阶段的有关乡村振兴的研学。从集中实践转入自主实践后,团队首站来到甘泉县下寺湾镇闫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张卫东先带大家参观村史馆,展现村庄从传统农耕迈向现代化的变迁;下午又走进现代化种植大棚基地,详解农业从试种到规模化发展的历程及政府支持。这场实践让大家明白,乡村蜕变离不开敢闯敢试的勇气与多方协同,为后续探索埋下思考的种子。

图为实践团前往甘泉县下寺湾镇闫家沟村开展实践学习。 钱仁坤 供图
带着对乡村发展的初步认知,团队将目光投向多元助农模式。次日上午,为延安市团校“青耘中国”直播活动筹备,从熟悉产品到体验直播,感受助农新路径;午后前往美水泉村,听村民介绍该村兼顾产业、生态与文化的发展之道,特别是美水泉景区“非遗+露营”的文旅融合模式令人耳目一新。大家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活力源于资源的创新挖掘,与前日的产业发展形成不同模式的呼应。
在红色精神的指引下,团队继续深化实践。一行人先到毛泽东雪地讲话旧址,聆听当年领导人以坚定信念、团结奋斗精神鼓舞士气的往事,更坚定了传承革命传统的决心;当天下午,便与道镇“联村带农”帮服团在销售点协作助农,从整理货物到宣传售卖,用行动助农创收。从精神感悟到躬身实践,成员们体会到,乡村振兴的每一步都需实干担当,而这份担当正源于革命精神的滋养。

图为团队成员与道镇“联村带农”帮服团一起在助农销售点开展助农活动。李晟锌 供图
带着助农的热忱,团队走进群山环绕的象鼻子湾村。上午听村干部讲述村庄历史及乡村振兴以来的发展;下午步入光伏农业大棚,棚顶光伏板与棚内蔬菜的共生景象,让乡村振兴实绩变得可触可感。这一场景直观印证了“技术扎根土地”是农业现代化的扎实模样,也让前几日对乡村产业的观察有了具体落脚点。聚焦乡村产业的科技赋能,团队最后调研象鼻子湾村的种植基地。在负责人带领下,观摩香菇、辣椒的智能化种植技术,学习现代农业管理经验。与技术人员的交流让大家坚信,科技是激活乡村产业活力的关键,为整个自主实践阶段的乡村振兴探索画上了富有启发性的句号。
此次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不仅深刻领悟到革命先辈不畏牺牲、矢志奋斗的崇高精神,还以延安精神武装思想,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延安当地需求,提出产业优化建议,并开展农业技术科普宣传。大家纷纷表示,要将课堂所学与乡村振兴实践紧密结合,以实际行动践行“强农兴农”使命,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在祖国广袤的田野上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通讯人 李晟锌 单梦黎 司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