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7日,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色产业集群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团队深入亳州市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这支由14名本科生组成的团队,走访了三县一区十余家企业、属地乡镇及农户,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专题研讨”的方式,全面调研亳州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
聚焦多元产业,开展精准调研团队采用分组调研模式,各实践小组结合区域特色精准发力。在谯城区,队员们深耕中药材产业,从牡丹种植基地的田间管理到盛海堂公司的饮片加工,再到康美药材中心的市场流通,全面梳理中药材全产业链;蒙城小队聚焦食品产业,走访宏建食品、五洲牛肉等老字号,见证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守正与创新。在浩影家庭农场,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不仅学习现代化种植技术,而且还了解种植到仓储全流程;涡阳组围绕农产品加工领域,走访正宇面粉、万福豆制品、黑娃食品、金沙河面业等多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探寻小麦、涡阳大豆、食品加工等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利辛组则关注轻纺与食品两大产业,从凌盛服装的品牌转型到食品产业园的集群发展,兼顾了大中小企业生存现状。



创新调研方式,深化实践成果团队创新采用"三个一"调研法:每天一次企业走访、一场专题座谈、一份调研日志。在安徽金沙河面业有限责任公司,队员们跟随工作人员的脚步,参观自动化生产车间,亲身体验挂面加工的全流程;在凌盛服装厂,与返乡创业青年深入交流,了解企业转型升级的艰辛历程。在研讨会上,队员们结合专业所长,就产业链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把脉产业现状,贡献青春良方调研发现,亳州已形成"中药材+食品加工+轻纺制造"的特色产业体系,金沙河面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附近农民增产增收,同时也保障了村集体收入;凌盛服装创新"外贸+电商"双轮驱动,带动当地200余人就业。同时,团队也注意到中药材种植分散化、乡村物流成本高、中小企业品牌建设滞后、产业标准化程度不高、人才短缺等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瓶颈。针对这些痛点,队员们发挥专业优势,现场为企业提供电商运营、品牌营销等建议,获得企业的高度认可。
践行青春使命,助力乡村振兴"这次调研让我深刻体会到产业振兴对乡村发展的关键作用。"团队队长孙同学表示。调研期间,团队累计形成1万字调研报告,制作3个产业发展案例,为当地政府提供6条政策建议。指导教师评价:"同学们用脚步丈量乡村,用知识服务发展,做到了知行合一,行胜于言。"
此次实践是安徽师范大学"行走的思政课"活动的重要成果,通过深入产业一线的实地调研,不仅深化了成员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干”与“创新”的理解,更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责任担当。团队将继续跟踪调研成果转化,为亳州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