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五禽传承基地 承千年养生文化:安徽大学五禽数影实践团队赴谯城区华佗五禽戏传承基地开展实践活动
7月26日,安徽大学五禽数影实践团队赴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华佗五禽戏传承基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专程拜访第五十八代传承人周金钟大师,通过专题座谈、深度访谈及实践教学等形式,系统考察了五禽戏的功法原理、传承现状与发展瓶颈。
上午八时三十分,实践团队抵达华佗五禽戏传承基地,受到赵方丽老师与周金钟大师的热情接待。基地内陈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年度非遗传承人”等荣誉资质,充分彰显了五禽戏深厚的文化价值与传承人的精湛专业造诣。
首先,座谈会上,周金钟大师系统阐述了五禽戏的传承发展概况。据其介绍,该基地长期秉持‘六进’推广策略——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景区、进社区,并坚持‘有邀请必到场’的服务原则;同时创新提出‘1126’工作体系:1.高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旗帜;2.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展方针;3.传承华佗、董文焕两位先师精神;4.构建‘练、唱、舞、赛、拍、坛’六位一体传承模式。”从旗帜、方针到六位一体模式,构建起五禽戏传承框架,让大家看到这项传统功法在当代的有序发展路径。
专题访谈中,周大师围绕五禽戏的养生机理、功法特征与历史沿革展开深度解读。谈及功法特色,他特别指出,与太极拳、八段锦、少林拳等传统功法相比,五禽戏最鲜明的特质在于“形神共养”。“一套完整习练下来,非但不会有运动后的倦怠,反而能收获由内而外的通透舒畅。”周大师的话点出关键——这份“动而不疲、养而不滞”的独特体验,正是五禽戏作为养生功法穿越千年的核心价值。
针对功法原理,周大师阐释道:“阴阳转化构成五禽戏的运转核心,具体表现为物极必反的运动规律。例如在动作设计上遵循伸至极处则收,蹲到极限则起的运动法则。”
关于历史演变,周大师表示,这一功法经历了系统的传承发展过程。华佗在汲取前人导引术精华的基础上创编五禽戏,经世代传承不断完善。当代各流派已将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特征有机融合,使功法体系日臻完善。
在推广普及方面,周大师指出,虽然口传身授仍是最具实效的教学方式,但网络平台已成为重要传播渠道。据悉,周大师已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开设官方账号,定期发布教学视频,以现代化手段促进传统功法传播。
对于习练要诀,周大师提出三点建议:一要遵循科学方法,二要持之以恒,三要尽早习练。同时,他也坦言当前传承面临专业人才断层、资金支持不足、政策扶持力度有限等现实困境,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五禽戏的传承发展。
活动尾声,周大师亲自示范完整套路。团队成员亲身习练后,无不体会到这套功法的精妙——动作幅度足以舒展筋骨、活络气血,却毫无剧烈运动后的疲惫感,反生通体轻盈的松弛。这份由内而外的舒畅,让团队成员真切触摸到传统养生功法穿越千年的生命力,更深刻理解了五禽戏“形神共养”的独特价值。
本次调研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禽戏,既深挖其穿越千年的文化精髓,亦系统梳理传承发展中的现实瓶颈。实践团队将系统梳理调研所得,深耕非遗活态传承路径,以青年学子的专业洞察为这笔传统养生文化财富注入时代养分,助力其在当代社会完成创造性转化、实现创新性发展,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作者:安徽大学历史学院五禽数影实践队 来源:安徽大学五禽数影实践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青绘乡村梦,科技携手行
- “新苗”小队响应“三下乡”政策,深入扬州大仪镇和清水潭,以公众号、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
小队
- 202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