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打破了常规模式,以“成语”为钥匙开启传统文化宝库。孩子们在节奏欢快的“成语接龙”游戏中积极开动脑筋,词汇量悄然增长;“看图猜成语”环节妙趣横生,一幅幅生动的图画激发着孩子们的想象力,精准地猜出“鹤立鸡群”、“喜从天降”等成语时,教室里响起阵阵掌声;队员们还通过讲述“刻舟求剑”、“栩栩如生”等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让孩子们感受语言的凝练与历史的厚重。课堂随后化身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学生们化身“游客”,追随“大唐旅游博主”李白的足迹,在队员创设的充满诗意的情境中吟诵《静夜思》,让古老的诗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图为孩子们进行看图猜成语游戏 姚硕博供图
广德素有“中国十大竹乡”之一的美誉。团队成员立足这一特色,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德竹编引入课堂。在一名队员的讲解与示范下,孩子们认识了竹编的工具与基本技法。动手环节,孩子们在队员们的耐心指导下,尝试用细薄的竹篾编织小船。从最初的生疏、竹篾不听使唤,到逐渐掌握技巧,指间翻飞,一艘艘形态各异的竹编小船陆续成型。“老师,你看我的小船能浮起来吗?”一位小男孩兴奋地展示自己的作品,不少孩子意犹未尽,主动要求尝试编织第二件作品。这堂沉浸式的非遗体验课,让孩子们零距离感受到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动手能力与专注力得到锻炼,文化传承的种子悄然播下。
图为孩子在支教队员指导下完成竹编作品 姚硕博供图
为丰富学习体验,团队还创新开设了多元课程。“数学数桥”与“扫雷”课程锻炼逻辑思维;英语律动课堂融合字母歌与色彩调色,寓教于乐;此外,知识性的历史课堂以及关注身心健康的校园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成长提供全方位支持。
实践活动的最后一日,团队在红色驿站服务中心老师及志愿者的带领下,先后探访了广德市王氏制扇非遗馆与苏皖合作示范区广德展示区。在非遗馆,成员们近距离感受制扇这项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与匠心传承。在展示区,团队成员通过先进的交互式屏幕和产业成果展示,沉浸式体验了广德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的蓬勃发展态势,拓宽了视野,对苏皖合作示范区广德展示区的创新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图为红色驿站志愿者、老师与阜阳理工学院学生参观苏皖合作示范区后合影 广德城市红色驿站供图
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圆满结束,对阜阳理工学院这支实践团队而言,是一次深刻的学习与成长之旅。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过程,是知识的传递与欢乐的分享,更是队员们锤炼师范技能、提升沟通协作能力、深化社会责任感的宝贵经历。团队一名成员表示:“看到孩子们对竹编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更坚定了我未来投身教育、服务基层的信念。”深刻体会到“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时代内涵,阜阳理工学院的学子们表示,将不断精进学业,夯实专业基础,未来以扎实的学识和青春的担当,积极投身国家教育事业,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