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由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组成的“知行承启·保定非遗青研团”走进保定市南北非遗博物馆,开展以“匠心承非遗青春续文脉”为主题的暑期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通过实地探访、非遗体验等形式,在匠艺传承中触摸传统文脉,让青春力量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
在南北非遗博物馆内,朱玉玲馆长为团队成员揭开了南北非遗传承人跨越地域的结缘故事。馆内一面墙上专门陈列着多张古琴,均由南京与保定两代素未谋面的传承人联袂打造。正是如此,使得南京籍馆长朱玉玲与其先生水建良(保定人)建立了一个能讲好南北非遗故事的地方。南京云锦与安国中药相映,金陵古琴与定瓷共生,秦淮花灯与古城制香交融,每一件展品都是南北文化碰撞的见证,让团队成员们直观感受到非遗“和而不同”的生命力。
实践活动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让成员们在动手实践中感悟非遗技艺的精妙。在秦淮灯彩体验区,老师首先系统讲解了荷花灯的基本结构与传统工艺要点。随后,指导进入实操环节。老师示范了如何让荷花灯的骨架牢固定型,重点演示了将花瓣底部涂上特制胶水,并一层层、由外向内、错落有致地粘贴固定在骨架上,确保形态自然饱满。紧接着,成员们在老师指导下,学习选用特定颜色的纸张并剪裁出大小渐变的荷花花瓣,并粘贴于灯体合适位置。同时,制作出各种细小的花蕊、莲蓬等点缀部件来装饰荷花灯。老师一步步指导实践团成员完成这一南京代表性民间艺术的创作,成员们历时近一个小时的学习制作,最终一盏秦淮荷花灯逐渐成型。
随后,实践团成员又在多元文化体验中不断深化对非遗的认知。在古筝演奏区域,实践团成员亲身尝试弹奏这一传统乐器。在老师指导下,他们学习基础坐姿与手型,尝试拨动琴弦,感受不同音位发出的清越声响。实践团成员参观了馆内陈列的定窑白瓷,被引导亲手触摸瓷器实物,直观感受其独特的“温润不凉”的质感特性。在皮影戏体验角,实践团成员握起由传统工艺制成的驴皮皮影人物的操纵竹杆,在老师的指导示范下,学习基础的指法技巧,操控皮影人完成如抬手、转身等基础动作,亲身体验这门光影艺术的操控原理与动态表现力。
据朱玉玲馆长透露,9月将举办《红楼梦》非遗系列展及状元文化、“食药同源”文化展、古代木雕等展览。这些展览将为大众搭建起亲近传统的桥梁,让更多人感受非遗的魅力。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对此有了更直观的体会。大家纷纷表示,那些曾停留在书本上的非遗文字、图片,从纸面走进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作为青年一代,有责任和义务做非遗的传播者和创新者,让传统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以此次实践为起点,使多元学习传承路径得到拓宽——或走进非遗工坊拜师学艺,或通过线上课程系统研学,再或者借助大数据、AR等工具创设沉浸式体验场景,让更多青年了解非遗、热爱非遗、弘扬非遗。当荷花灯的光影映在博物馆前的合影中,当皮影戏的笑声回荡在展厅里,这场跨越古今、跨越南北的文化对话,正以青春之名,让非遗传承的火种更加明亮,为文化振兴绘就生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