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管学子暑期三下乡│新城区“智”叟困境:老年人数字鸿沟现状与适老化破局路径
随着数字技术渗透生活方方面面,老年人能否跨越“数字鸿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25年7月13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实践团队深入西安市新城区西一街社区、解放区街道、二七工房社区等多地,通过问卷、访谈、实地观察等方式,与多位城乡老年人面对面交流,聚焦老年人数字负担及社区数字适老化建设现状,探寻破解之道。

数字鸿沟:老人们的“使用百态”
调研发现老人们的数字生活呈现鲜明反差。有的老人为了每天能和外地的孙辈视频,把操作步骤写在纸条上贴在手机背面,反复练习半年,终于能独立发起视频通话;还有的老人在社区志愿者的每周帮扶下,不仅能熟练用医APP挂号,还学会了在健康平台查询自己的体检报告,说起操作步骤时条理清晰。
不同社区的老人也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解放区街道的商户老人因日常经营需求,多能使用手机缴费、购物;二七工房社区的老人因有社区工作人员指导,能精准辨别广告、找到功能;而西一街社区的多数老人则对数字技术较为陌生,鲜少使用智能设备。

困境背后:负担的三重枷锁
细究之下,老年人的数字负担远超技术本身。从操作层面来看,屏幕小字、复杂界面成“硬门槛”,高龄老人手指颤抖、记忆衰退,常因步骤混淆反复求助。再从心理层面来看,“怕麻烦子女”“怕被嫌笨”的焦虑普遍存在,一位独居老人坦言“总问孩子,怕他们不耐烦”。在环境层面上,弹窗广告、误触扣费等“隐形陷阱”让老人望而却步,社区智能设备虽多,却常因故障闲置,客服响应迟缓更让他们失去尝试动力。
城乡差异加剧了困境:农村老人除面临共性问题外,还受限于设备保有量低、网络信号弱,社区支持资源远不及城区,数字融入难度更大。

适老现状:设施与服务的“半截子工程”
调研发现,数字适老化建设仍停留在“表面功夫”。社区虽配备自助终端、智能柜等设备,但界面设计未考虑老人认知习惯,操作流程繁琐,多台设备因维护不及时处于沉睡状态;线上服务平台验证复杂、广告弹窗密集,老人常因找不到核心功能被劝退。
更关键的是支持体系缺失:多数老人依赖子女或邻居临时帮扶,其所在社区常态化培训、一对一指导严重不足。二七工房社区因有专人指导,老人数字技能明显高于其他区域,这也印证了持续支持的重要性。

破局之路:从“障碍”到“桥梁”的转向
破解数字鸿沟需多向发力:社区可设立“数字辅导员”,结合老人需求开展广场舞教学、挂号操作等场景化培训;企业需优化界面设计,简化流程、屏蔽无效广告,保留“长辈模式”核心功能;家庭应鼓励代际互助,让子女成为老人的“第一老师”,耐心陪伴学习;同时,需保留线下服务渠道,为抗拒数字技术的老人留好“退路”。
日期:2025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