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青衿探茶·寻遗之旅”实践队于7月22日至23日来到武夷山市,不仅走进富翔大红袍茶厂、武夷山国家公园,还到访当地居民家中促膝品茗,在山水与人文的交融中探寻武夷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探茶厂 悟岩韵
走进富翔大红袍茶厂,主理人江春凤接待了队员们。她讲述茶厂变迁,从照片里的简陋土坯房到如今的现代化厂房,“靠的是‘守着岩韵不跑偏’”。生产车间内,萎凋机等设备整齐排列,但主理人说,“设备是辅助,真功夫在人。”
01实践队队员在富翔茶厂合影
移步会客厅,江春凤教队员们泡岩茶。队员模仿时,或注水过急溅出,或出汤太慢味浓。江春凤笑言:“高冲低斟。泡茶如做人,急不得。”几泡后,大家渐入佳境,茶汤愈香醇。茶杯碰撞间,队员们领悟:泡茶真谛,在放下急躁的松弛里,在与茶磨合的耐心间。
环山路 赏茶景
沿武夷山国家公园环山路前行,路边茶树依丹霞地貌起伏,与青山、溪流、云雾构成独特“茶景”。步行到达大红袍景区内,陡峭岩壁上六株古老母树静静生长。相传古时一位状元为报治病之恩,将皇上御赐红袍披于茶树上,大红袍由此得名。其扎根岩缝,枝干虬劲,叶随风摇,似诉百年沧桑。树旁“大红袍”石刻苍劲依旧。
02实践队队员沿着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环带路赏景

03实践队队员学习武夷茶的外交情缘
队员们细读石壁上的简介,得知武夷茶常作国礼,见证诸多外交时刻。尼克松访华获赠大红袍,其醇厚韵味成中外沟通纽带,传外交佳话。一片茶叶,日常可作杯中饮,却能承载千年传说,化身外交信使。从状元披袍的温情到国礼传情的厚重,武夷茶以微末之身,串联起文化根脉与世界对话。
朱熹园 品茶理
踏入朱熹园,古色古香的建筑与郁郁葱葱的林木相映,静谧雅致。园内石碑刻着朱熹名言,“中庸之道”“格物致知”尤为醒目,透着厚重文化气息。
朱熹曾在武夷山生活多年,著书立说之余,常以茶喻理,将茶文化与儒家思想相融。在其讲学的“武夷精舍”旧址,复原茶席上的古朴茶具,引人遥想他与弟子围坐品茗论学的场景。
04实践队队员在朱熹园内感悟“格物致知”的真理
“难怪朱熹以茶喻理,”有队员感慨,“茶的滋味恰似‘格物致知’,亲口尝才知苦后有甘,亲身悟才懂深意。”大家聊茶的“中和之道”与人生“进退有度”,于静谧中与千年茶理相遇。
05实践队队员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内的朱熹园内合影
居民家 话茶情
“来,试试这里的大红袍。”当地富山茶叶负责人徐同学笑着把实践队队员们领进客厅,客厅里摆着一张茶桌,上面放着一套茶具。他利落煮水烫杯,带着武夷山人的从容。徐同学介绍说本地方言称“茶”为“da”,队员们纷纷学发音引来欢笑。茶汤入口醇厚,肉桂辛辣伴花果香,余韵悠长。徐同学介绍:“就像我们这儿的人,烈得直接,香得实在。”
这场武夷寻茶之旅,队员们从富翔的茶厂故事里看到了传承的坚守,从环山路的母树与山水间读懂了自然的馈赠,从朱熹园的静默品茗中悟到了文化的深邃,从徐同学的方言与茶香里感受到了生活的温度。武夷茶的韵味,原来早已融进了每一寸土地、每一个日常,在时光里慢慢发酵,愈发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