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漳浦的晨雾里
茶垄间跃动着青春的身影
指尖捻过两岸同纹的竹篓
丝线牵起隔海共脉的匠心
我们循香而行
叩开闽台文化交融的密码
看千年茶韵如何在青春掌心
续写成两岸同根的崭新篇章
暑期“三下乡”:福州大学|一叶牵两岸,文脉共茶香
2025年7月20日至21日,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青衿探茶·寻遗之旅”实践队走进漳浦,在“唐山过台湾”石雕园、闽台民俗馆、天福茶博物院等地,触摸闽台文化交融的脉络,以青春视角解码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
云端对话叙茶缘,两岸青年话传承
实践队特别对台湾学生进行了一场文化专访。福州大学“青衿探茶,寻遗之旅”实践队队员与台湾同胞的专访,以茶为媒,让“传承”二字在对话中渐渐清晰。当两岸青年隔着屏幕聊起课本里的经典、年节里的习俗,那些藏在茶香里的共同记忆,正悄悄晕染开文化的同心圆。

01实践队队员对台湾学生进行文化专访

02台湾学生回答实践队员文化专访问题
问:台湾校园里有哪些中华文化活动,让你觉得传统文化离我们很近?
答:我们1-6年级都要背经典,每周背一首,从《弟子规》《三字经》到《唐诗三百首》,现在我正在背《桃花源记》呢。这些被反复吟诵的字句,就像身边的文化符号,让传统离我们很近。
问:有没有大陆的民风民俗或节气习俗,让你觉得中华文化的细节很丰富?
答:农历新年的习俗最有体会。年夜饭要全家团圆,桌上的苹果代表“平平安安”、橘子象征“大吉大利”、鱼寓意“年年有余”,吃完还要特意留一点,就为了这份“年年有余”的好兆头。这些细节里藏着太多讲究,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细腻。
问:如果有机会,你最想把台湾的哪项非遗文化或民风民俗带到大陆分享?
答:我想分享台湾多元文化交融的风情。台湾有很多来自印度、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外籍移工,他们带来的文化与本地民俗碰撞出特别的火花,比如东南亚的节庆小吃、传统歌舞和本地习俗结合的样子。希望让大陆朋友看到这种“文化共舞”的活力,感受不同文化在这里交融的温暖。
指尖丝线牵两岸,木偶舞步话同源
在闽台民俗馆的非遗体验区,提线木偶传承人林师傅的指尖刚拨动丝线,木偶“小生”便迈出灵动台步。实践队员许雨滢接过丝线时手心微汗,在林师傅指导下,尝试让木偶完成“抖袖”动作。“你看这丝线的松紧,两岸师傅都讲究'三分劲留余韵'。”林师傅指着木偶水袖,“台湾宜兰的木偶戏班来交流时,他们的'云手'动作和我们的谱子,差不过半寸弧度。”当许雨滢终于让木偶转出完整的圆场步,线尾的震颤顺着掌心蔓延,仿佛触到了两岸匠人共守的文化脉搏。

03林师傅指导实践队队员完成木偶甩袖动作

04实践队队员在闽台民俗馆合影
墨香茶韵绘同心,书画合璧证同根
移步天福茶博物院闽台书画馆,台湾画家《春山采茶图》里的蓝印花布头巾、竹茶篓,与实践队员们在安溪茶乡见过的“同款”物件形成奇妙呼应。而两岸书家合璧的茶画中,福建书家笔下武夷岩茶的醇厚,与台湾书家绘就阿里山茶的清雅,在宣纸上交融成“本是一家”的生动注脚。“你看这幅《两岸茶农共炒青》”,讲解员指着画中茶农的斗笠,“福建茶农用的'人字纹'编法,和台湾苗栗茶篓的编法,针脚分毫不差。”

05实践队队员观看台湾作家艺术作品
匠心筑桥连两岸,茶企为纽促交融
天福集团创始人李瑞河的故事,是闽台合作的生动缩影。这位将事业深耕两岸的茶人,在上世纪90年代便开启两岸茶业交流的篇章。“1993年我到漳州考察,看到老茶灶的弧度,和父亲在台湾用的那口灶膛分毫不差。”李瑞河在交流中向队员们分享,“现在天福台湾茶厂用大陆的智能炒茶设备,大陆茶园也借鉴台湾的萎凋工艺,两岸茶事,本就是同根相生的延续。”他指着展柜里的合制茶具——福建德化白瓷壶身搭配台湾鹿港锡制壶盖,接口处的云纹严丝合缝,“就像这壶和盖,少了哪一方,茶香都不圆满。”

06实践队队员与天福集团主席李瑞河先生合影
实践队队员们在茶香与墨香中穿行,于木偶丝线的震颤间、书画合璧的笔锋里、云端对话的共鸣中、茶企深耕的故事里,读懂了闽台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密码。正如李瑞河老先生所言:“茶是老祖宗留下的珍宝,两岸青年要做添火人,让千年茶脉在青春力量中绵延不息。”这场寻遗之旅,不仅是文化根脉的探寻,更是青春力量对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动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