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红土印青履:太理马院学子以足为笔,在石楼大地书写 “行走的思政课”

发布时间:2025-07-27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在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浪潮中,“行走的大思政课”已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它打破了传统思政课堂的局限,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相连。2025年7月11日,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征赤焰,薪火石楼”实践队满怀热忱地踏上了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的土地,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以“东征寻迹”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行走中深度探寻红军东征的历史脉络,感悟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石楼县档案馆,犹如一座历史的宝库,珍藏着众多见证往昔峥嵘岁月的珍贵资料。一份1936年的军事会议手稿静静陈列其中,尽管岁月使其纸张泛黄、边缘磨损,但那褪色的火漆印章仍醒目地显示着“机密”二字,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不寻常的历史。讲解员为实践队员们详细介绍道:“这份手稿记录了毛泽东同志在石楼主持军事会议的战略部署,东渡黄河后的兵力调配方案尽显老一辈革命家的高超军事智慧。”队员们迅速围聚在手稿前,目光紧紧锁定,仔细聆听讲解,并不时提出心中的疑问。以往思政教育中书本上那些抽象的军事战略理论,此刻具象化为眼前这份珍贵的历史遗迹,队员们在与历史资料的近距离接触中,深刻领会到了革命先辈们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这不仅是对历史知识的深入学习,更是一次生动的思政教育实践,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明白今日和平与发展的来之不易。
           
           图为实践队员在石楼县档案馆参观。韩静摄。
  “李家沟村李二柱,捐小米三斗;王家坪村王大娘,送布鞋五双……”群众支援物资清单上那略显斑驳却依然清晰可辨的毛笔字记录,让实践队员们久久驻足,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些具体到个人的捐赠记录,让队员们对“军民鱼水情”有了更为真切、深刻的理解。队员们在抄录这些信息时,指尖轻轻触碰到纸张边缘七十余年的磨损痕迹,刹那间,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当年百姓们踊跃支持红军的感人场景,切实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深厚情感与坚定拥护。这一细节成为思政课中生动的情感教育素材,使队员们深刻领悟到人民群众在革命胜利进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认识到党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的血肉关系是革命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
  红军东征纪念馆内,一幅长达4.5米的战役地图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讲解员站在地图前,生动形象地讲述着红军在石楼四渡黄河的战略。“第三次东渡利用夜色雾气,两小时内便完成了千余人的兵力部署。”这一精准而高效的军事行动,彰显了红军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一旁展柜中,一支长32厘米的青铜军号格外引人注目,喇叭口的凹痕是17岁司号员冲锋时被流弹击中所致。讲解员继续说道:“他忍着伤痛吹完冲锋号,最终壮烈牺牲。”队员们在拍摄时,军号的反光与阳光相互重叠,刹那间,仿佛有光芒从历史深处穿透而来。这一刻,英烈们的英勇无畏与坚定信仰深深烙印在队员们心中,让思政课中对革命精神的阐释变得鲜活可感。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革命的胜利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
         
         图为实践队员在红军东征纪念馆参观。韩静摄。
  留村毛泽东路居地,讲解员缓缓讲述着当年的故事。讲解员展示着老照片,其中后排左三是其祖父。“当年红军住我家,祖父腾出最好的窑洞,把仅有的两床棉被送给伤员。”讲解员说道,“祖父常讲,红军和老百姓是一家人,这样的军队怎能不打胜仗?”队员们认真地用录音笔记录下每一个字,快门声在窑洞内此起彼伏。在这里,队员们通过聆听先辈的亲身经历,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深刻体会到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种实地感悟让思政课的家国情怀教育得到了升华,队员们更加坚定了为国家和人民努力奋斗的决心,明白了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崖头村红色旅游步道旁,果实挂满枝头,呈现出一片丰收的繁荣景象。村民们热情地向队员们介绍:“以前这里是贫困村,年轻人都外出谋生。这两年靠着红军东征的红色资源搞旅游,去年接待游客超三万人次,带动23户贫困户脱贫。”这一现实场景生动诠释了红色文化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强大力量,为思政课中关于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的内容提供了生动案例。队员们在与村民的交流中,切实感受到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也更加明确了自身肩负的时代使命。他们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积极投身于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河奇湾观景台,露水未干。黄河在此拐出近360度的大转弯,漩涡在阳光下闪烁如碎金。讲解员指向河对岸:“当年红军从下游三公里处东渡,至今还能看到架设浮桥的石桩。”队员们望向烽火台遗址,无人机在拍摄中,现代公路与古老渡口构成了一幅新旧交织的独特图案。站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思政课的时空维度在他们的实地体验中得到拓展。他们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同时也为眼前的现代发展成就感到自豪,更加坚定了在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留念。韩静摄。
  通过此次暑期实践活动,队员们走访了5处红色遗址,整理资料3万余字。夕阳下,实践队横幅“传承东征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与红色旅游标识牌遥相呼应。青春足迹与七十余年前的红军足迹在这里重叠,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实践队员们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的青春答卷。他们将在石楼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让思政教育在行走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他们也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等伟大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毋泽杰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