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谷公足迹”,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溯东山清正之源,践谷公廉孝家风”社会实践团踏上了福建东山岛。此次社会实践,既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也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更是新时代青年在廉洁家风中寻找青春方向的探索宣言。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南浦村村干部对话
李颖诺供图
赤诚润心田,清正立标杆 穿过百里木麻黄,走进谷文昌廉政主题馆,实践团成员们从一件件旧物、一个个故事中,深刻感受到“四有书记”谷文昌的公仆情怀与“不揩公家一滴油”的廉洁家风。实践团成员白欣琳在展柜前驻足良久,“‘不揩公家一滴油’,对以前的我而言只是听说的家规,看到这些东西,我才真切感受到那种近乎苛刻的自律。”馆内泛黄的工作笔记、朴素的办公用品,无声诉说着这位县委书记的公仆情怀。在东山保卫战文化园里,实践团成员们共同学习谷文昌带领兵民团结一心、抵御外敌的英勇事迹,感悟他的从政智慧与为民情怀。谷文昌铜陵事迹馆里记载着他呕心沥血惠民生、不遗余力描绘东山教育蓝图的感人事迹。他的每一步足迹,都是共产党人“人民至上”初心与“廉洁担当”本色的生动写照。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谷文昌廉政主题馆
李颖诺供图
古训凝浩气,忠廉铸筋骨
东山岛的青石巷陌间,廉洁家风传承千年依旧鲜活。实践团成员们走进孙氏家风家训馆,聆听孙氏家族祖祖辈辈的为人之道;踏入黄道周故居,感受“如不为天下百姓,要此己何用”的振聋官箴;参观谢联棠故居,泛黄的捐赠款项签领表诉说着这位慈善老人廉洁办学的爱国情怀;驻足抗日献机纪念碑前,铭记百姓“节衣缩食,抗日献机”的为国壮举......家训如泉,既滋养个人修身正己,更化作当代青年传承中华美德的精神之源,勾勒出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谱系。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孙氏家风馆
李颖诺供图
笋因节正人,桑梓育精神 谷公的廉洁家风与公仆情怀绵延至今,激励着一批批青年返乡建设家乡,为乡村发展探索了新路径。岱南村芦笋文化馆里,静静记录着“芦笋富民”的动人故事。岱南村村党支部书记林勇发说:“芦笋精神,其实与谷文昌精神一脉相承——一清、二白、三正直。‘笋因节而正,人因廉而尊’,我们发展芦笋产业、带领村民致富的同时,更要牢牢守住廉洁底线,真正惠及百姓。”这些话语,表明谷文昌的事迹始终是鞭策基层干部的“清醒剂”,时刻提醒着基层干部的责任与初心。径里村的人居环境改善、“谢谢里”新农人部落的建造,见证着青年干部扎根基层的坚守与廉洁担当的底色。青年村支书谢桂妹分享的改造故事,深深触动了实践团成员。“起初确实不易,老房改造遭不少村民反对。我们便挨家挨户走访,把问题记在本上、放在心上,一件件落实解决。村民见了真心、看了行动,自然就敞开心扉、全力支持了。”正是这份俯下身子的真诚,这份为民服务的初心,让青春在基层沃土绽放出别样光彩。澳角村的代代劳模,以实干绘就渔村崭新画卷,实现渔村的美丽蝶变。澳角村首任村书记林亚民说“我就认一个理:心放正了,腰杆才能挺得直;自己骨头够硬,百姓才会打心底里信你。”这三十多年,办公室成了他的家。“离民心最近的地方,才最让我踏实,觉也睡得安稳。”话语朴实,却透着一名老党员扎根乡土的赤诚与担当。这些细微而坚实的奋斗足迹汇聚成暖流,号召青年学子怀抱廉洁齐家的信念,挺起坚韧脊梁,肩负时代重任,奔赴祖国需要的广阔天地。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澳角村村史馆
李颖诺供图
东山的清风从谷文昌的精神丰碑吹过,也扬起当代青年的实践风帆。闽南师范大学青年走进东山,感悟“清正立身、廉洁齐家”的千年传承,他们以实践为契机,学习先贤品格,传承廉洁家风。广大青年要以廉为尺,在新时代树立清正志向,勇担使命,让廉洁家风精神代代相传,以青春之力书写“廉洁为公”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