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为让非遗文化真正“活”在乡村孩童的指尖与心田,江苏大学伯藜支教团今日在宁夏红寺堡新庄集乡党校举办“创意手作,童心工坊”主题夏令营活动。以“染-印-刻-创”四艺联动为核心,通过蓝染、植物拓印、创意甲骨文、创意手工坊四大沉浸式体验项目,为伯藜夏令营60余名大中小班学生打造了一场兼具趣味性与文化深度的创作盛宴。
非遗从“看见”到“触摸” 蓝染工坊:靛蓝粉在染缸中翻滚,孩子们亲手扎结方巾、浸染氧化,体验“从蓝到白”的色彩魔法,感受千年非遗的匠心温度。

同学们有序进行蓝染活动。熊甜甜摄
植物拓印工坊:拓印锤轻敲叶片与花瓣,孩子们将自然纹理永久定格于方巾,领悟“草木皆可为画”的生态智慧。

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进行拓印活动。周浩楠摄
创意甲骨文工坊:彩泥捏出象形文字,孩子们化身“小小考古学家”,在指尖触摸汉字起源的文明密码。

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捏出象形文字。周浩楠摄
创意手工坊:综合材料包激发无限想象,孩子们将前三项技艺自由组合,创作出兼具传统美学与现代创意的“非遗新作品”。

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尽情发挥创意。周浩楠摄
成果与展望:非遗种子扎根乡土

同学们和老师们的大合影。熊甜甜摄
结束时,四组学生轮流展示作品:蓝染方巾上的“星空纹”、拓印布上的“自然诗”、彩泥甲骨文“家”字……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孩子们对非遗的独特理解。支教团成员岳喜霜感慨:“当孩子们兴奋地解释自己的创作灵感时,非遗不再是课本上的名词,而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据悉,江苏大学伯藜支教团自2016年起先后奔赴贵州、山东、河南、宁夏四个省和自治区、五个支教地,累接力开展教育支援工作,在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服务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勇担重任,用忠诚和汗水书写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