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早晨,南宁理工学院的“锦遇新世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实践小组,在初升朝阳的照耀下,走进了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宾阳县的一处独特建筑——宾阳壮锦馆。这座场馆隐匿于古朴典雅的青砖白瓦之间,珍藏着壮族人民千年来积累下来的织锦技艺精华。此次访问的目的在于探究在博物馆环境中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壮锦技术,探索其激活方式及教育意义,为高校参与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案例,从而使这项古老的艺术形式能够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在对宾阳壮锦馆进行的考察过程中,参与者不仅领略到了壮锦工艺的独特风采,还深刻意识到了语言作为文化传递工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扮演的关键角色。推广普通话与维护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并非彼此排斥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作为一种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能够为壮锦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这一宝贵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去。
在阐述壮锦的历史背景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采用了普通话与壮语相结合的方式,以此生动地揭示了壮锦图案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这种方法不仅彰显了壮语的独特魅力,还通过使用普通话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值得注意的是,馆内所有指示牌及解说说明均以双语形式呈现,即普通话和壮语并用,这一举措充分展现了对于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支持。
踏入博物馆的那一刻,一股浓厚的历史与文化交融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展览区内,从汉代精致的青铜纺轮到明清时期的珍贵贡品壮锦,再到民国时期普通百姓的日常织物,直至当今社会充满创意的作品,这一系列展品串联起了壮锦艺术演变历程中的一条清晰脉络。
博物馆的管理团队向参观者展示了《一件明代凤穿牡丹图案的壮锦被面》:“请留意其色彩搭配,以靛蓝为底色,结合由茜草染成的绯红与栀子黄交织而成。这样的色彩运用不仅反映了壮族文化中对青、红、黄色的喜爱,还体现了中原地区花鸟图样的影响。”他还补充说,该作品中的几何图形设计灵感来源于壮族先民对于稻田梯田的艺术化理解,每一根丝线都蕴含着对自然界的崇高敬意。
在介绍过程中,管理者特别强调,壮锦技艺的延续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口述的方式将其中蕴含的故事和象征意义传达给年轻一代。随着普通话的广泛使用,这使得壮锦这一文化遗产能够突破地域与族群之间的障碍,得到更广泛的认知与赞赏。
团队成员最为赞叹的是博物馆的核心藏品——清代《百鸟朝凤》壮锦挂屏。这幅艺术佳作宽1.8米、长3.2米,采用了传统的“通经断纬”编织技艺,其制作过程需要两位匠人紧密协作,并耗时三年之久方能完成。挂屏上以凤凰为中心图案,周围环绕着形态各异的108只飞鸟,每一只鸟的羽毛皆由多色丝线精细分层织就,远观生动逼真,近看则发现每厘米内竟含有72根经线。谈及掌握此等复杂工艺的工匠,在当今社会极为稀少,不超过五人时,负责人的话语间流露出既惋惜又坚定保护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的态度。

图 1为团队成员欣赏壮锦产品 李东泽 供图
为了更好地保存那些面临消失风险的传统技艺,该博物馆正在建立一个以壮语为基础的多模态资料库,专门用于收集和整理壮锦的相关信息。计划中还包括通过添加普通话解说及字幕的方式,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触及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团队成员相信,“语言与技艺”相结合的保护策略,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在参观完历史展区之后,实践小组来到了博物馆内设的“技艺传承区”。该区域展示了横跨多个时期的十多台壮锦编织机,从最早的腰机到民国时代的手摇织机,这些展品共同描绘了一幅详尽而生动的织锦技术演进图景。
“共织计划”代表了该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自2020年启动以来,已成功培训了超过300名学员,这些学员来自不同的社会群体,如残疾人士及返乡女性等。此外,壮锦馆通过与十二家文创企业的合作,不仅为参与者提供了实际的工作订单支持,还让那些表现优异的手工艺品有机会进入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区进行销售。项目负责人指出:“我们的愿景不仅是传授技艺,更在于构建一个能够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平台。”他指着墙上悬挂的销售业绩图表补充说,“据统计,在过去的一年内,每位参与者的平均收入增长达到了1.2万元人民币,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传统手工艺背后潜藏的巨大经济价值。”
在培训期间,普通话成为了学员们相互交流的主要媒介。鉴于许多参与者来自不同的民族和地区背景,普通话的广泛使用促进了他们之间的无障碍沟通与协作。此外,博物馆还不定期地组织普通话强化课程,旨在帮助学员提高语言技能,进而更加有效地推广并销售他们的《壮锦》作品。
为提升传统技艺的魅力,该博物馆特设了“亲子织锦体验课”。每到周末,众多家庭都会积极参与这项活动。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儿童们利用简易织机亲手制作出精美的小挂饰;与此同时,家长们则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古老的纺织作坊之中。
在体验课程中,讲师使用普通话向孩子们介绍壮锦的历史及其制作工艺,并鼓励他们通过普通话来分享个人体会。这种将学习与娱乐相结合的方法,不仅使参与者掌握了传统技艺,而且无形之中促进了他们的语言技能发展。观察结果显示,许多孩子在活动后能够以流利的普通话详细描述壮锦的设计和色彩特点,甚至积极地向家人转述所学到的知识点。
在文化创意展示区,实践小组的成员们目睹了壮锦这一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思想之间精妙的融合。从饰有壮锦图样的笔记本、书签到将织锦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的服饰和生活用品,近一百件创新作品生动地展现了这项古老技艺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命力与吸引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壮锦在公共艺术领域中的运用。通过展览厅的大屏幕,参观者能够观赏到南宁地铁3号线站台立柱上所装饰的壮锦浮雕,在灯光映照下呈现出一种动态美感。“这是我们参与的一个城市美化项目案例,采用现代材料来重现壮锦独有的层次感。”项目负责人解释说。当前,博物馆正与建筑设计院合作,将壮锦元素融入乡村复兴计划中,宾阳县的部分民宿也已开始使用壮锦风格的纺织品作为装饰,有效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
在文化创意产品的推广与销售过程中,普通话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无论是商品说明、宣传材料还是网络推广信息,均采用普通话作为主要沟通语言,以此确保信息能够无误地传达至全国各地乃至国际市场的消费者群体。

图 2为壮锦馆中陈列壮锦文创 李东泽 供图
在当今这个数字化迅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为古老的手工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正如一位专家所言:“传统技艺不应局限于过去的经验之中,而应该积极接纳现代科技。”目前,宾阳壮锦馆正致力于探索如何将历史悠久的壮锦与最新的技术相结合,旨在建立一个以壮语为基础的多模态资料库,系统地收录各种图案及其制作方法,并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保存。此外,该馆还计划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辅助设计软件及在线展示平台,以此拓宽文化传播渠道,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兴趣,进而有效应对文化传承中面临的参与度低的问题。
小组成员指出,普通话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数字信息的有效传播。无论是在网络展览中的解说词,还是在社交平台上的宣传材料里,采用普通话都有助于提高沟通效率并扩大受众范围。此外,该博物馆正筹备一项创新计划——开发一种支持普通话解说的虚拟现实体验项目,旨在为参观者提供一个更加沉浸式的环境来领略壮锦文化的独特魅力。
当夕阳渐渐隐没于地平线之下时,实践小组的成员们在博物馆前留下了宝贵的集体照。壮锦不仅体现了一种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更承载着壮族深厚的文化意义与精神价值。通过此次深入的研究考察,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非仅仅是形式上的简单复制,而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并且通过开放性的交流促进文化的持续发展与传播。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广西宾阳壮锦馆通过实际行动体现了这一观点,使这项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重焕生机。此外,“锦遇新世代”研究小组将利用其研究成果,探讨高等教育机构如何更有效地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以确保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普及标准汉语与维护壮锦文化遗产之间并非对立关系,而是能够相互促进。标准汉语为壮锦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壮锦所蕴含的独特文化价值也为普通话的推广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在当今社会背景下,“语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方式必将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图 3为团队成员在壮锦馆前合影 李东泽 供图
(通讯员蒋佳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