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周郑湘 商学院通讯员:汪嘉怡
七月的紫竹村,蝉鸣裹挟着稻花香漫过田埂。湘潭大学金翼5·1·8爱心团队的志愿者们深入孩子们的家中开展家访,在与家长和孩子们的亲切交谈中,倾听乡村教育的真实心声,感受这片土地上教育生长的温度与力量。
走访中,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成为最触动人心的场景。“爸爸妈妈到外地去了,我好想他们。”一名孩子攥着手机壳上的全家福轻声哽咽,那是父母去年春节留下的念想。志愿者们发现,村里多数青壮年为生计外出务工,孩子们多由祖辈照料,一年到头与父母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每天视频时,爸妈总问学习怎么样,可我更想告诉他们,爷爷种的西瓜熟了,我摘了最大的一个。”另一个孩子的话语里,藏着对亲情的朴素期盼,这些散落田间的思念,像蒲公英般轻盈,却总在不经意间触碰人心。


(图为实践团与家长交谈)
家长们的话语里,凝结着对教育最质朴的理解。“不报辅导班,课本上的知识在学校学好就够了,”一位奶奶一边给志愿者递上自家种的花生,一边指着院子里追跑的孩子说道。不少家庭坦言,并非不愿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资源,而是更在意“孩子累不累”。“城里辅导班一节就要百八十块,我们庄稼人挣钱不易,再说娃从早学到晚,哪还有力气感受生活?”一位父亲的话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他们用乡土间最实在的方式守护着孩子的童年——在田埂上认识作物,在溪水里摸清楚鱼,在祖辈的故事里懂得责任与担当。


(图为乡村留守儿童与爷爷相依)
尽管“上学难”已成为过去,但乡村教育仍面临着资源与视野的现实差距。心理关怀的缺口尤为明显,“娃在学校受了委屈,回来要么闷着不说,要么就跟弟弟吵架。”一位母亲坦言,祖辈们能照料好孩子的温饱,却很难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像被遗忘在角落的种子,缺乏及时的浇灌与引导。而视野边界的局限同样存在,“娃在课本上认识了长城,能背出‘不到长城非好汉’,可连县城外的高速公路都没怎么见过。”一位家长的遗憾道出了城乡差异:城里孩子周末逛美术馆、学编程,乡村孩子的“新鲜事”多来自课本;学校器材有限,老师身兼数科,并非不负责,而是资源所限。
志愿者们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却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那个起初怯生生的孩子,会在夏令营里跟大家一起表演舞蹈;那个总说“想爸妈”的男孩,会把零食分给更小的同伴;那些被说“调皮”的孩子,会在离别时认真地道一声“谢谢姐姐”。这些细微的变化,像种子在土里悄悄发芽——教育从来不止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被看见、被理解、被温暖的过程。当志愿者们蹲下来听孩子说话,耐心回应他们天马行空的问题,和他们一起在屋檐下唱歌时,教育的意义便在这些瞬间悄然生长。

(图为孩子们与书记和实践团合照)
离开紫竹村时,夕阳把田埂染成了金色,孩子们追着车子跑了很远,手里挥舞着自己画的画。志愿者们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家长的话语、孩子的笑声,以及那些藏在乡音里的期盼。这场走访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乡村教育从来不是“苦情戏”,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故事——有思念,有坚守,有忧虑,更有希望。而他们这些“外来者”能做的,或许就是用心倾听这些故事,让更多人看见:在这片土地上,教育正以它独有的方式,陪着孩子们慢慢长大,像稻穗一样,扎实地扎根土壤,然后向着阳光,努力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