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周郑湘 商学院通讯员:刘洪玉
7月21日,阳光透过紫竹青少年服务中心的铁门洒下斑驳光影,一场关于留守儿童成长与乡村教育发展的在紫竹青少年服务中心交流在此温情展开。湘潭大学金翼5・1・8爱心团队赴湘潭市湘潭县谭家山镇紫竹村暑期社会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四位成员与紫竹村半乡学堂榴莲夏令营小班的唐婉倪、唐熙媛、刘宇恒、刘梧凤四位乡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围坐一起,更有诸多心系乡村教育的家长朋友们闻讯而来,大家以紫竹青少年服务中心为媒,在熟悉的琅琅书声背景里,共话孩子们的现在与未来。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四位家长交流的照片)
“孩子在学校住读,老师照拂得比家里还细致,可夜里想家偷偷抹泪时,还是盼着能多听听爸妈的声音。”唐婉倪、唐熙媛的奶奶攥着孩子在学校画的画,话语里满是愧疚与感激。她的话让在场其他两位家长频频点头——这些常年为生计奔波的父母,心中最柔软的牵挂,始终是校园里那个努力适应独立生活的小小身影。刘宇恒的妈妈揉着衣角,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焦虑:“因为我上的是夜班,白天基本都在休息,孩子爷爷照顾孩子的生活,可是老人也管不住崽崽,他总是很顽皮,喜欢看电视、打游戏,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他的成绩都是八十多,可是乡村的孩子的卷子抵不过城市的孩子,他未来的读书情况还是一件不好办的事情。”刘梧凤的奶奶带着孩子的作业本来到现场,泛黄的纸页上满是工整的字迹:“崽崽说老师夸他作文写得有灵气,还说以后想当老师教村里的孩子。我们这些老人能做的有限,就盼着学校能一直有好老师,让娃的念想能扎下根,崽崽还说他喜欢踢足球,希望学校足球场环境可以变得更好……”她的话触动了在场所有人——乡村教育的未来,不仅关乎一个个孩子的梦想,更系着无数家庭对下一代的嘱托。


(图为家长、学生与实践团成员交流讲话的图片)
从校园生活的细节到家庭教育的困惑,从师资力量的期盼到教育资源的均衡,家长们的心声在校园里交织。实践团成员刘洪玉认真记录着每一个观点,那些关于“希望学校多开兴趣课”“想让孩子接触更多课外读物”“盼着城乡教师能多交流”的建议,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落在众人关切乡村教育的心田里。
交流活动结束之际,家长们彼此交换联系方式,纷纷约定日后要常来紫竹青少年服务中心,多与湘大学子沟通交流。随着交流的声音渐渐趋于平静,这场洋溢着温情的相聚也落下帷幕。但这不仅仅是结束,更像是一声有力的提醒:乡村教育的蓬勃发展,既离不开校园的精心培育,更需要家庭与社会齐心协力的守护。今日,在这承载着希望的紫竹青少年服务中心,各方守护乡村教育的力量正默默汇聚、不断生长。此次“三下乡”活动,无疑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乡村教育的明天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