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盈科法学院“深耕齐鲁红土,传承革命薪火”实践团 赴昌邑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七月的齐鲁大地,红土滚烫,初心闪耀。7月18日下午至7月19日,盈科法学院 “深耕齐鲁红土・传承革命薪火”实践团走进山东省昌邑市,先后探访红色马渠村、渤海走廊革命斗争纪念馆及昌邑市抗日殉国烈士祠,以实地研学开启 “行走的红色课堂”。青年学子们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在历史遗迹中触摸信仰温度,在与老党员的对话中汲取奋进力量,让青春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中绽放光彩。
一、探源·红色马渠村:古村肌理间,触摸信仰最初的火种
7月18日下午,实践团的脚步首先踏入了被誉为“红色堡垒村” 的马渠村。这座因宋太祖赵匡胤饮马传说得名的古村落,在烽火年代书写了震撼人心的革命篇章—1937 年,昌邑地区首个党支部在这里诞生,自此革命火种便在这片土地上燎原成势。
村口的红色长廊下,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摇着蒲扇回忆往昔,见到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便热情地拉起了家常:“当年村里的青壮年都上了前线,妇女们就在家做军鞋、筹粮草,连娃娃都知道要给八路军送情报呢!”顺着老人的指引,团队成员走进村史馆,泛黄的入党申请书、锈迹斑斑的步枪、带着弹痕的煤油灯…… 老房子、老物件、历史人物及事件展板……都鲜活地记录着革命时期这座村庄的光辉历史。讲解员指着墙上的名单介绍:“全村先后有43位烈士为国捐躯,480多人参军参政,57名县团级以上干部从这里走出,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舍生取义的故事。”
沿着青石板路,实践团成员来到“书记胡同”—— 这条不足百米的小巷,曾是抗战时期昌北县委干部们办公的地方。胡同两侧的土坯墙上,依稀可见当年书写的革命标语,村主任魏相进指着一处斑驳的墙皮说:“这里曾是县委宣传部的秘密印刷点,同志们就在这低矮的屋子里,用油墨和纸张传递着抗战必胜的信念。”在村东头的战斗遗址,实践团成员轻轻抚摸着留有弹孔的墙壁,仿佛能听见当年战士们 “为了家国,绝不后退” 的呐喊,滚烫的信仰让在场学子深受触动。“从普通村落到革命堡垒,马渠村的蜕变告诉我们,信仰能在最艰苦的环境里开出最顽强的花。”实践团成员张鑫浩在研学日记中写道。
二、溯行·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沿战略要道追寻热血的奔涌长河
7月19日上午,实践团成员怀着肃穆的心情走进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沿着这条承载着无数热血与希望的战略要道,开启了一场追寻热血奔涌长河的溯行之旅。
当实践团队的脚步踏入渤海走廊革命斗争纪念馆,时光的齿轮悄然转动,将众人带回那段战火纷飞、热血奔涌的峥嵘岁月。团队成员们怀着无比崇敬与肃穆之情,在一幅幅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照片前缓缓驻足。气势磅礴的大型雕塑《信仰》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瞬间将团队成员带入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馆内陈列的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生动图片,仿佛是历史长河中闪烁的星辰,诉说着“渤海走廊”在抗战时期的重大战略意义。这条东西长约120里、南北长不过10余里的“渤海走廊”,曾是胶东通往清河、鲁中根据地和延安的红色生命线,它护送过往干部、协助跨区调兵、密运战略物资,为抗战胜利作出独特贡献。
透过那一张张定格在历史瞬间的面庞,实践团成员们仿佛能穿越时空的壁垒,真切地听到革命先辈们冲锋陷阵时的呐喊,那呐喊声,如同一记记重锤,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头,激荡起层层波澜;仿佛能感受到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壮志豪情,那豪情,似熊熊燃烧的火焰,炽热而滚烫,燃烧在时代不朽的篇章。
三、归心·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祠:十三载坚守中,聆听穿越时空的家国召唤
在齐鲁大地的红色脉络中,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祠宛如一座不朽的精神灯塔,静静矗立。推开厚重的木门,527个烈士牌位整齐排列,每一块牌位上的名字,都代表着一段青春无悔的奉献。义务守祠13年的退役军人魏铁良老人,正站在牌位前,用略带沙哑的嗓音讲述着英烈的故事:“这几位英雄都是渔洞埠村孙阁田的儿子,孙阁田家一门忠烈,他在抗战期间先后将6个儿子送往抗日前线,其中4个儿子在战斗中牺牲后,他强忍悲痛,毅然将身边唯一的小儿子再次送去参军。这是烈士王炳亮,1940年1月在青阜村西门外突遭汉奸队袭击,他奋力反击,不幸牺牲,他曾任中共昌潍中心县委书记,为创建昌潍根据地、开辟渤海走廊做出了重要贡献……”老人的讲述声情并茂,让在场的青年学子眼眶湿润。
在魏铁良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在烈士牌位前整齐列队,深深鞠躬致敬。在烈士纪念碑前,退伍老党员魏铁良语重心长地对青年学子说:“你们生在好时代,但不能忘了根。先烈们不怕流血牺牲,你们遇到困难就不能退缩,要把这份担当放进学习工作中,多为老百姓办实事,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夕阳的余晖洒在烈士祠的院落里,实践团队的成员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围坐在老党员魏铁良的身旁。“魏爷爷,您当初为什么在退伍后毅然选择来这里义务守祠,一守就是13年呢?”有着54年党龄的魏铁良微微坐直身子,目光透过烈士祠的窗户,望向远方,仿佛陷入了对往昔的回忆:“我1970年入伍参军,军队培养了我,让我懂得责任与担当。2011年退伍时,原管理员陈光聚老人因身体原因‘告老还乡’,我就想,作为退役军人、党员,我得接过来。烈士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牺牲在昌邑大地。我得守好这里,让先烈们安心,也让他们的后人放心。”老人的话语掷地有声,坚定的语气里全是对先烈的敬重与守护的执着。
老党员魏铁良,作为昌邑市抗战殉国烈士祠的守祠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坚守。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兢兢业业,自己动手修缮祠堂,修复烈士牌位。义务充当讲解员,每年接待参观3万多人次,累计服务时间超3万小时。还主动为烈士寻亲,查找、整理烈士们的信息和事迹,深入学校宣讲近百次,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老党员魏铁良曾荣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好人”“潍坊市模范老人”等荣誉称号,他秉承守望忠魂、甘于奉献的精神,用行动与坚守,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激励着团队成员们牢记嘱托,担当作为,奋力谱写民族复兴的壮丽篇章。
从马渠村党支部点燃的第一簇革命火种,到渤海走廊上奔涌不息的热血长河,再到烈士祠里穿越时空的家国召唤,鲁东大学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红色征程,用心灵感悟历史厚重。正如实践团成员们在总结中所说:“这次研学不是结束,而是传承的开始。我们会带着马渠村的信仰火种、渤海走廊的热血担当、魏爷爷的坚守初心,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让革命薪火在实践中代代相传。”
作者:李兆忆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传承红色精神,感悟英雄抉择
-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信息技术学部红承志愿服务队&"穿越时空的见面"红色英雄故事会
- 2025-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