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中南大学“融爱工坊,益启未来”志愿服务团赴怡智家园活动顺利开展
在我国,尽管特殊群体的权益保障正逐步完善,但社会认知偏差依然存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实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要求,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融爱工坊,益启未来”志愿服务团14名中南大学跨专业的学生走进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怡智家园精神康复所,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公益之旅,共同诠释温暖与希望。
初遇“童心”模样,渐明肩头责任 7月4日上午,服务团全体成员前往怡智家园精神康复所,与机构的工作人员了解相关情况并和特殊朋友们见了第一面。
从工作人员的口中得知,岳麓区怡智家园精神康复所成立于2013年05月29日,曾被评为5A机构,致力于为特殊人群及家庭提供托养服务、就业指导、心理疏导、行为矫正、辅助教育,帮助其提升生活能力、融入社会。
随后成员们见到了服务对象。初见的他们,年龄身形各异,既有稚童也有成人,举止间带着旁人眼中的“不合逻辑”:莫名的奇怪动作、突发的情绪亢奋。可工作人员一句“内心都是五六岁的孩子”让成员们卸下畏惧——但如何读懂他们的需求、如何在短暂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难题在前,责任已悄然落肩。
志愿者们在翻看学员手册 吴彩云摄
方寸课堂织梦影,指尖笔触绘虹光 两周的时光里,每日都有五至七名志愿者准时赴约怡智家园。生长于学员需求的课堂跳出了传统模式——没有密集的知识点堆叠,也没有板正的板书罗列,转而用耐心的沟通引路,拿鲜活的实例说话。
上化学魔术课 叶梓宇摄
王文婷正在教手语 叶梓宇摄
手语课上,学员们专注地学习日常手语表达,课后还会用刚学会的手势向志愿者们比划"谢谢";科学实验课上,志愿者与学员们一起揭秘神奇的科学魔法;绘画课上,志愿者带着学员们用彩笔一笔一笔勾勒出五彩斑斓的内心世界;党建课上,红色的信仰种子轻轻播撒。
参观市博物馆志愿者与学员手牵手 叶梓宇摄
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团队联合机构策划了一场让学员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活动,在学员们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将让课件里的平面图景化作可触碰的场景的同时,社会亦看见这个群体的最真实的可爱模样。志愿者与学员一对一结对,集体前往滨江文化园。遇到台阶或人流,志愿者会自然地牵起学员的手,轻声提醒“慢慢走”。这场博物馆之行是对学员社会能力的培育,也是一次无声的社会倡导,让特殊群体被看见、被理解,让包容从理念落地为温情的日常。
一节节的课堂教授,成员们奏响了特殊朋友悠扬的心灵乐章,与他们一起编织动人的故事梦境,搭建温暖的交流桥梁。从情绪疗愈到生活技能,从安全教育到游戏互动,又或是从手语表达到音乐歌唱,课程内容丰富多元,讲授方式形象风趣,七彩霞光于怡智家园的晴空下交相辉映,见证着特殊学员们从胆怯到绽放的蜕变,也镌刻下志愿者们用专业与爱心书写的青春印记。
半月光阴凝暖意,一程相伴结心缘
在为期两周的暖心陪伴即将画上句点之际,志愿服务团与怡智家园共同迎来了温馨的结班仪式。这场以"感恩相遇"为主题的告别会,通过学员代表真挚的发言、志愿者们精心准备的才艺展示、生动有趣的课程回顾,以及其乐融融的互动游戏,让整个空间洋溢着欢笑与感动。喧闹渐静时,手语“谢谢”默默地在学员们指尖流转。记录着两周课程的视频一播放,所有人都不语而望着屏幕,任回忆漫上心头。佘主任的总结带着欣慰,定制手链、定格瞬间的照片与证书,在学员们的“最后一个游戏”里传递。当合影的快门按下,这段双向奔赴的陪伴,便成了彼此心中最暖的印记。
老师和学员比划“很高兴认识你们” 叶梓宇摄
大合照 胡老师摄
这场实践终有落幕,志愿者们也将离开,但他们带不走的,是对“青春担当”最生动的注解:它不在豪言壮语里,而在俯身做事的姿态中;不在遥远的未来里,而在每一次“我能为你做些什么”的真诚里。志愿服务的真谛,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在真诚相遇时,彼此生命都获得照亮的美好共振。中南大学“融爱工坊,益启未来”志愿服务队用青春陪伴,为特殊群体点亮生活微光。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我们坚信每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每次真心相遇都是双向的成长。爱,让彼此的世界更完美。
撰稿:宫乐阳、吴彩云、王文婷(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