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春筑梦乡村振兴,语言架桥文化传承 西安外事学院工学院“推普兴乡·语润同心” 镇巴推普三下乡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25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和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联合部署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2025年7月9日,西安外事学院工学院“推普兴乡·语润同心”暑期社会实践团赴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聚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主题,开展基层语言调研与志愿服务工作。
  在镇巴县团委和坪尚居社区的大力支持下,实践团高效打通“校地联动”协同机制,依托社区实际语言使用情况,围绕“推普助力·文化润乡”主线,开展了包含问卷调查、入户访谈、亲子互动、趣味课堂在内的多元化推普活动。团队深入挖掘当地“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双重语言壁垒问题,探索普通话推广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促进代际沟通、助力乡村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乡村振兴中的普及落地与温情表达。
   语言调研寻根本,亲子共促助振兴
  西安外事学院“推普兴乡语润同心”实践团响应国家号召,深入镇巴县坪尚居社区开展暑期实践。通过访谈田书记聚焦“一老一小”群体(近400名老人沟通障碍、412名留守儿童语言教育危机),并基于成果扩大推普覆盖面:线上线下双轨调研精准收集语言需求;创新采用"小手拉大手"模式,向家长推广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共青团中央发展部编印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手册》,以亲子纽带强化家庭推普意识。活动精准破除语言壁垒,为乡村振兴注入基层动能。
    茶香寄匠心,云端助振兴
  西安外事学院工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在陕西省镇巴县芳悦茶叶科技有限公司,围绕“采撷茶香,探寻匠心”与“青春主播‘云端’助农”主题开展活动。成员们深入茶园体验采摘“一芽一叶”的技巧,走进车间了解杀青、揉捻等制茶工艺,感受茶农辛劳与产业活力。随后,成员化身“青春主播”,通过直播热情推介镇巴白茶、炒青、毛尖等特色茶品,以“互联网+三农”方式助力农产品销售。此次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茶产业的了解,也展现了青年学子服务乡村、助力振兴的责任担当。
    走进历史长廊,语润乡土记忆
  西安外事学院工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带领镇巴县坪尚居的8名儿童走进镇巴县博物馆与文化馆,开启融合文化探访与语言传播的特别之旅。通过讲解与互动,孩子们了解了班超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三乡文化”的内涵及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在藻井展区与红色民歌展厅,孩子们用普通话表达感受,语言在文化体验中自然生长。此次活动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也让普通话成为连接乡土记忆与未来发展的桥梁。
    青禾润童心,语声助成长
  在“推普兴乡·语润同心”活动中,西安外事学院工学院实践团以“青禾拔节”为喻,悉心守护乡村孩子的学业成长。成员们辅导小孩作业,专注于解答孩子们暑期作业中的每一个疑问。无论是数学题的运算步骤,还是语文练习的理解难点,实践团成员都俯身案头,轻声讲解,一步步引导孩子们理清思路、掌握方法。从面对难题时的困惑犹豫,到问题解决后的豁然开朗与清晰表达,孩子们在“推普小课堂”的温暖陪伴下,如同青禾汲取知识的养分,悄然进步,学业基础日益扎实。这每一次耐心的辅导、每一个问题的攻克,都凝聚着青年志愿者对乡村教育公平的坚守,也悄然滋养着孩子们的学习自信与表达勇气,让希望的青禾在知识的田野里茁壮拔节,向阳生长。
    一课润童心,一语植信念
  在镇巴县坪尚居社区,西安外事学院工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开展了两场别具特色的“推普小课堂”,以普通话为纽带,开启孩子们多维度的学习之旅。第一场课堂聚焦古诗《竹石》,实践团成员带领孩子们朗读、讲解诗意,帮助他们在理解诗句的同时,用规范的普通话表达对“坚韧”精神的感悟。在第二场课堂中,团队引入趣味科学主题,让孩子们在轻松的实验互动中边学边说,鼓励他们用普通话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与感受。两场小课堂一静一动,相辅相成,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推动了普通话学习的自然融入与表达自信的逐步建立。
    安全润童心,语声护成长
  西安外事学院工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在镇巴县泾洋街道坪尚居社区开展以“安全教育与普通话推广”为主题的特色活动。围绕“电信诈骗与居家安全”“防暑降温知识”等贴近生活的内容,实践团通过案例讲解与情景互动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识别风险、掌握基本应对技能,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活动中融入普通话表达训练,鼓励孩子们用规范语言分享心得,巩固语言学习成果,实现安全教育与语言推广的双重收获。
    童趣融非遗,语动传文化
  为激发乡村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实践团精心组织了趣味十足的“非遗运动会”,设置了投壶、蹴鞠等富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游戏项目。在欢声笑语中,孩子们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在传承中提升文化认同。下午举行的“击鼓传花”游戏与颁奖仪式更将活动气氛推向高潮,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示自我、表达收获。此次活动将非遗体验与普通话推广相融合,让文化与语言在童年记忆中共同扎根,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与童趣的力量。
    红色初心映初心,语言桥梁筑未来
  在镇巴县坪尚居社区,西安外事学院工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特别邀请一位拥有52年党龄的老党员讲述他的初心故事与亲身经历。老党员深情回顾自己投身农村建设、作为卫生员服务群众的峥嵘岁月,用亲身经历讲述那一代人在艰苦环境中坚守信念、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终坚持政策与原则,以朴实而坚定的语言传递红色精神的力量。实践团成员现场引导大家用普通话复述故事、分享心得。初心宣讲与语言实践相融合,这位老党员跨越半个世纪的坚守与故事让红色记忆扎根心田,普通话更成为传承理想信念的桥梁,润物无声地引领大家走近信仰、走向成长。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锤炼了西安外事学院学子的实践能力,更深化了他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与认同。实践团队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推动普通话推广与文化融合,为促进乡村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西安外事学院工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