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彝乡语桥队志愿者与天津科技大学三下乡实践团队跨校联动,组织当地小朋友一同走进毛泽东长征居住地——陈家大院,追溯红色记忆;穿着彝族服装牵手当地群众共赴红军广场火把节之约,传承各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陈家大院忆峥嵘,跨校研学悟初心 两校团队在陈家大院门口迅速召集好当地小朋友,共同开启红色研学。步入陈家大院,迎门便撞见墙面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大字。笔间的力量穿透岁月,仿佛能听见革命火种在暗夜中噼啪燃烧的声响。这不仅是历史留下的深深印记,更是照亮后辈前行的精神火炬。
深入大院,全员满怀敬畏之心。天津科技大学同学为大家讲述了毛泽东同志在冕宁的光辉足迹,从毛泽东率领红军抵达冕宁,到在此做出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桩桩件件,都在志愿者的讲述下鲜活起来。
走进生活生产工具房,房间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传统生产工具。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志愿者娓娓道来,既让大家了解了生产工具的用途与使用方法,也深刻感受到了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青砖载史,初心留影。陈家大院的红色研学在合影中暂画句点,但先辈的精神深深感染着同行的大中小学子,成为大家勇毅前行的精神火把。
火把燃情连校地,民族同心传文脉 夜幕下的红军广场篝火跃动,团队一行身着彝族盛装,成为广场上最抢眼的风景。“快来,来圆圈中心跳呀!”在老乡及工作人员的热情邀约下,团队成员欢快地走进圈中,生疏又认真地跟着当地朋友学跳起了达体舞。
热闹的节庆氛围中,志愿者们不忘实践初心,趁舞蹈间隙,伴着银饰发出的叮铃作响穿梭在人群中,用刚学会的彝语打招呼做问卷,调研普通话、生理知识等推广情况。同伴们不约而同地说道:“今晚这一身彝服,简直就是敲门砖,做问卷做访谈第一次如此顺利。果然,入乡随俗是最大的诚意。”期间,天津科技大学的志愿者及新结识的当地中学生小网红同学全程同行,共同探访民俗文化记录珍贵瞬间。
火光映在每个人的脸上,把笑容照得格外明亮。从跳舞的生疏到问卷的细致,从文化体验到实践调研,志愿者们在欢歌笑语中收集民意,在互动交流中传承民俗。这场跨校联动的实践之约,是两校友谊与红色文化传承的崭新起点,也是青春力量赋能民族同心志的生动注脚。
团队成员:蒋旭、石达吉、何星艳、张孟圻、赵文君、蔡尔且、鲁尔者、冯欣怡、钟佳馨
指导老师:李萍、王万利、杨光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