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14日,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普语润泽凉山韵,彝汉同书团结章”社会实践团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展开了为期一周的“三下乡”实践之旅。从普语讲堂到法治课堂,从田间地头到文化工坊,团队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真心联结民心,在彝汉同心的画卷上添上了青春的一笔。
红色故事润童心 诗声里的家国情 7月8日的喜德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传来阵阵清脆的朗诵声。实践团成员廉明新以“彝海结盟”的红色故事为引,将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为盟的赤诚肝胆,化作孩子们听得懂的生动叙事,一个个鲜活的细节,一段段真挚的情谊,将民族团结深深地烙印在孩子们心里。当“民族团结”的种子在稚嫩心中扎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集体朗诵便有了别样的分量——孩子们用清澈的嗓音,诵读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诵读着心中的理想与担当。
文化溯源寻根脉 漆光里的匠心魂 阳光洒满喜德县母语广场,也照亮了彝族千年文化的厚重底蕴。7月9日,实践团走进彝族漆器展览馆与彝语展览馆,指尖拂过雕花漆器的纹路,耳畔萦绕着古老彝语的韵律,仿佛触摸到一个民族穿越千年的文化脉搏。这份沉浸式的文化感知,在7月13日的“漆之光研学体验基地”得到了升华。在省级非遗传承人吉伍五呷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亲手调制生漆、描绘纹样。看着素木在笔下绽放出黑、红、黄三色交织的经典图腾,才真正读懂“以木为纸,以漆为墨”的匠心传承。
法治阳光护成长 普语筑桥连民心 “小朋友们,想一想,偷偷把别的小朋友心爱的玩具带回家,可能会遇到什么法律问题呢?”7月10日,在彝欣社区,实践团成员们将《国旗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抽象条文,巧妙融入“偷拿玩具”、“校园霸凌”等贴近孩子生活的鲜活案例。法律知识不再是枯燥的文本,而是化身为守护纯真、指引成长的温暖“铠甲”,在轻松互动的氛围中,法治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萌芽。
同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普通话推广宣讲也在社区展开。实践团成员们深情讲述了甘孜藏族姑娘们通过学习普通话,为自己家乡的特色农产品代言,搭上电商快车,成功实现脱贫致富的动人故事。“普通话是脱贫桥、致富桥”的理念,伴随着成员们耐心细致的发音示范、生动实用的场景模拟,以及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功案例,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社区居民的心田。
田间地头探振兴 葡萄架下的振兴路 走进喜德县冕山镇民主村的葡萄产业园,绿意盎然的藤蔓间,一串串晶莹剔透的“阳光玫瑰”葡萄沐浴着阳光,沉甸甸地挂满枝头,映衬着村民们丰收的喜悦。7月11日,村党支部陈书记站在硕果累累的园中,向实践团成员们娓娓道来民主村的“甜蜜蜕变史”:从最初试种时的屡败屡战、攻坚克难,到如今亩产超千斤的累累硕果;从农户单打独斗的艰辛探索,到“合作社+农户”模式下的抱团发展、共享红利。葡萄架下,每一片舒展的绿叶都诉说着奋斗的故事,每一颗饱满的果实都凝结着彝乡儿女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与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澎湃活力。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这满园的葡萄不仅是致富的“金果”,更是凉山人民勤劳智慧、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一周的实践转瞬即逝,但凉山的山水人情、奋斗图景已在每位队员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从“彝海结盟”的红色故事中汲取的初心力量,在法治课堂上践行的专业使命,于漆器纹路和古老彝语中触摸的文化根脉,到葡萄园里见证的产业振兴之路——这一个个生动的实践场景,共同勾勒出凉山大地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凉山之行虽已结束,但青春服务社会、知识回报家国的征程永不停歇。彝汉同书的团结新章,将在更多青春力量的接续奋斗中,书写得更加辉煌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