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知行沃土育新苗,文化载梦暖官陂——“智绘乡村,化韵同行”实践团暑期三下乡课堂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23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2025年7月8日至9日,闽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智绘乡村,化韵同行”实践团积极响应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号召,怀揣时代使命与青春热忱,在闽南师范大学附属官陂中学开展了“科普启迪·文化浸润”系列品牌课程。
化学导论:筑梦启航,衔接未来
上午9时,实践团成员以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科学家的精神为引领,紧扣“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精心设计化学导论课。课程伊始,成员们针对新高考背景,着力化解同学们对高中化学“繁、难”的畏惧心理。课堂上,“焰色反应”“铝热反应”等趣味视频及“海底岩浆”实验,将抽象的化学原理生动呈现。课程尾声的“写给三年后的自己”环节,以时光胶囊形式引导学生将今日所学与个人理想、家国情怀相联结,悄然播下科技报国的种子。

图为官陂学子在课堂上认真写下一段话给三年后的自己。胡冰琳摄
叶绿素提取:动手探秘,领悟分离
化学导论课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带领同学们探究了菠菜叶色素的提取与分离。课堂从“蔬菜为何呈绿色”的日常疑问切入,巧妙复习了过滤、蒸发等初中知识,并自然引入萃取、蒸馏等高中方法。同学们分组动手操作,进行了研磨、提取、分液、萃取等环节,清晰观察到油水分层且上层显绿色的现象,直观理解了萃取原理。通过实践,同学们不仅掌握了不同分离方法的原理及操作,更深刻感受到了化学的魅力。

图为官陂学子在课堂上用研杵认真研磨菠菜叶。胡冰琳摄
水果电池:趣味探究,启迪思维
下午3时,实践团成员引导同学们利用柠檬、苹果等常见水果,探究水果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流大小的影响因素。课堂上,同学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围绕电极材料选择、水果类型差异、电极插入深度及间距等变量展开深入探究。通过分组实验、数据记录与对比分析,大家共同揭示了水果电池的科学奥秘。这不仅是一次化学知识的汲取,更有效锻炼了动手能力,强化了团队协作意识,为未来投身科学探索埋下兴趣的种子。

图为实践团成员引导官陂学子用导线插入水果。胡冰琳摄
非遗传承:守护根脉,坚定自信
水果电池课后,实践团成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非遗文化课,深入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根”与“魂”的深刻内涵。课程重点介绍了诏安剪瓷雕、漳州八宝印泥、漳州漆线雕等本土特色非遗项目。在工坊体验环节,同学们在实践团成员指导下,亲手体验剪瓷雕的基础制作工艺,零距离感受传统技艺的匠心魅力。这堂文化实践课,让同学们在亲近乡土文化中坚定了文化自信,深切体会到守护民族遗产的重要意义。

图为官陂学子在课堂上亲手拼接碎瓷片。胡冰琳摄
科技制作:寓教于乐,知行合一
晚上7时,实践团成员以火箭反冲原理为引,指导同学们利用矿泉水瓶、木棍与气球等日常材料,亲手组装空气动力小车。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领悟到科技制作并非简单手工,而是融合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科学探究。这种“做中学”的模式,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直观呈现了牛顿第三定律和能量转化的知识,为培育具备扎实科学素养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引导官陂学子组装空气动力小车。胡冰琳摄
 在此次的实践活动中,闽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智绘乡村,化韵同行”实践团以科普教育为犁,文化传承为种,深耕沃土,用化学反应激发了乡村青少年的好奇心与创造力;用科技制作播撒了“新质生产力”的种子;以非遗文化的传承,增强了文化自信。未来,闽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将赓续前行,不断深化“科普赋能+文化铸魂”的实践模式。让青春的足迹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上,行稳致远,越走越坚实!(通讯员 张晓颖)
 
作者:张晓颖 来源:闽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智绘乡村,化韵同行”实践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