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环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万物竞生,绿绘秦淮
秦淮河,金陵古城的血脉,承载着千年文明的韵律。为守护这条生态命脉、摸清秦淮河沿岸生物多样性“家底”,南京农业大学“万物共生”生物多样性调研小队以科学之眼丈量自然,以行动之力守护生态。小队聚焦秦淮河流域生物多样性,开展植物采样与生态调研,以数据为证,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小分队于7月5日至7月6日,在博士生扆祺的带领下,在秦淮河流域开展了系统的植物生态调查工作。团队选取了崇明公园、赵家村、湖鑫苑、秦村社等代表性河段,采用标准化的0.5m×0.5m样方调查法,对沿岸植被群落进行了详细调查。在35℃的高温环境下,团队成员严格按照科研规范,对每个样方内的植物种类、数量、盖度等指标进行详细记录。

图1 样方
烈日下的采样只是第一步。团队成员通过系统分析发现,沿岸植被以狗牙根、小蓬草等乡土植物为优势种,这些植物不仅构成城市生态植被群落的基础框架,更为昆虫、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重要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场所,对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多个物种的分布格局与人为干扰强度呈现显著相关性,这一发现为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提供了新视角。

图2 鉴定植物
在生理特性研究方面,团队选取秦淮河河岸带中20种典型植物样本,采用标准测量流程:先记录自然状态下的鲜重,再通过65℃恒温烘干24小时后测定干重,最后进行鲜重与干重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饭包菜的鲜干比高达9:1,表明其具有极强的水分储存能力,这种特性使其既能适应湿润环境,又能在短期干旱时维持生命活动。相比之下,齿果酸模、牛筋草和南天竹等植物的鲜干比稳定在2.4-2.7:1区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生存策略。这类植物通过革质叶片、深根系等结构特征实现水分高效利用,在干旱胁迫下仍能保持正常生理功能。
图3 处理植物样本
进一步研究发现,高鲜干比植物往往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和大型叶片,其快速水分吸收速率可达0.3ml/g·h,主要分布在距岸线3米以内的近水区域。而低鲜干比植物则通过增厚角质层、调节光合途径等方式适应干旱环境,其抗干扰指数普遍超过0.7,显示出向人为干扰区扩展的分布特点。这些发现不仅量化揭示了秦淮河植被的水分适应谱系,更为城市河岸带生态修复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图4 测量鲜重
“守护秦淮,就是守护我们的根。”正如调研中一位村民所说,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健康的“晴雨表”,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万物共生”生物多样性调研小队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数据守护未来。当秦淮河的水继续流淌,这片土地上的生命故事,将在更多人的守护中续写新篇章。


图5 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