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学子探秘省博 寻踪安徽文化瑰宝传承基因
近日,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修文正心” 乡村振兴促进团赴安徽省博物馆开展 “三下乡” 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 “历史与时空的跨越” 为主题,旨在让团队成员深入感受安徽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汲取历史智慧,传承文化基因,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力。
书画展区:笔墨间对话古今文人
上午 9 时许,实践团成员走进安徽省博物馆书画展厅,一幅幅跨越古今的书画作品映入眼帘。展厅内灯光柔和,从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山水风光,到近现代画家所描绘的社会百态,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艺术家们的情感与技艺,让成员们在笔墨间领略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些作品串联起安徽地区艺术传承的脉络,无论是古代的山水意境还是近代的社会写实,都藏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密码。” 展厅讲解员向围站在画作前的成员们介绍。一位成员凝视着一幅清代山水画,轻声说道:“笔触里的力度变化像是在诉说故事,能感受到创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情,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很奇妙。”
在近现代书画展区,一幅描绘皖地民俗风情的作品前,团队负责人驻足良久。“画里的市集场景、服饰装扮,和现在皖南乡村的某些节庆习俗还有相似之处。” 她转头对身边成员说,“这就是文化的延续性,我们今天看到的不只是画,更是活着的历史。”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书画展区观赏古代山水画作 王清秀 供图
文物展区:器物中触摸文明脉络
转至文物展区,一件商代青铜饕餮纹方鼎在展柜中尤为夺目。青绿铜锈下,纹饰线条刚劲流畅,兽面纹的威严与云雷纹的灵动交织,既显中原青铜技艺的雄浑,又藏皖南矿冶工艺的精巧。
“这是安徽地区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商代礼器,器身铭文记载着古皖国与中原王朝的朝贡往来。” 讲解员的声音刚落,学子们便纷纷围拢展柜。团队里一位成员凑近展柜,目光掠过鼎身的纹饰:“三千年前的工匠在铸造时,或许就希望它能见证这片土地的文明,没想到真的穿越千年,让我们看到了。”
从良渚文化的玉琮到楚墓出土的漆器,从宋瓷的冰裂纹到明清徽派木雕,一件件文物如珍珠般串联起安徽从史前到近代的文明轨迹。在明清徽派木雕展柜前,镂空雕刻的花鸟图案栩栩如生,阳光透过玻璃照在上面,光影交错间仿佛能看到古徽州匠人挥动刻刀的身影。
“这些木雕多用于古民居的门窗、梁架,图案里藏着吉祥寓意和生活智慧。” 讲解员介绍道。团队成员仔细观察后问道:“现在还能看到这样的雕刻吗?” 讲解员回应:“皖南一些古村落的老房子里还保留着,只是能完整复刻这种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了。”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观赏漆器 王清秀 供图
文化共鸣:从认知深化到传承自觉
参观渐深,成员们对安徽文化的感知从 “了解” 升华为 “共鸣”。宋瓷展区内,一件青白瓷执壶的冰裂纹路引发热议,一位成员感慨:“看似缺陷却成独特美学,恰是安徽人‘化拙为巧’的智慧写照。”
闭馆前,展厅休息区的交流格外热烈。一位成员翻阅着写满记录的笔记本:“书画里的地域情怀、青铜器上的文化交融、木雕中的生活哲学,都是‘八皖大地’的文化基因。乡村振兴既需物质富足,更要精神滋养,这些文化财富正是源头活水。” 另外一位成员则聚焦传承困境:“讲解员提到诸多技艺濒临失传,我们既已感受到文化魅力,便应行动起来 —— 接下来的乡村实践中,哪怕只是记录老手艺,也是一种守护。”
从文物故事到乡村现状,从艺术特色到传承路径,原定半小时的交流延续近一小时。夕阳透过玻璃窗,为展柜镀上暖光,为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画上温润句点。安徽中医药大学 “修文正心” 乡村振兴促进团将持续推进三下乡活动,以多元形式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历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作者 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王清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