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滁州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7名2024级学生组成的实践队,走进滁州学院征兵站与琅琊山景区,通过“学知识+广宣传”的双向联动,开展反诈主题实践活动,为提升公众防骗意识注入青春力量。
上午9时,实践队抵达滁州学院征兵站。征兵站内,墙面张贴的反诈标语与宣传海报已营造出浓厚氛围,身着藏蓝制服的民警早早备好资料等候。“学生群体是诈骗分子的重点目标,你们来宣传很有意义。”警官的开场白让队员们意识到,反诈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老师,现在常见的诈骗手段主要有哪些?”材料与化学工程专业的程勇率先提问。警官翻开笔记本,逐一列举:“刷单返利、冒充客服、虚假投资、冒充公检法……这些都是高频类型。”他特别提到,“最近还出现了‘AI换脸’诈骗,骗子用技术伪造熟人视频,让人防不胜防。”队员们边听边记,笔记本上很快写满了关键词。
“这些诈骗方式有什么共同特征?普通人怎么快速识别?”曹宇追问。警官归纳道:“牢记‘三不原则’——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比如刷单返利,对方一开始会给点‘甜头’,但目的是诱导你加大投入;冒充客服说‘快递丢失理赔’,会让你点击陌生链接或下载APP,这些都是漏洞。”他还提醒,“接到‘公检法’电话,一定要先挂掉,通过官方渠道核实。”
最受关注的是“被骗后如何挽回损失”。“如果已经转钱,第一时间打110,同时联系银行冻结账户。”警官指着墙上的“反诈止损流程图”解释,“我们与银行有联动机制,2小时内紧急止付的成功率很高。上周就有位市民遭遇‘冒充领导’诈骗,及时报警后追回了80%的损失。”听到这里,队员们纷纷掏出手机拍摄流程图,曹文涛说:“这个太实用了,回去要整理成手册。”
下午3时,实践队带着打印好的200余份反诈宣传单来到琅琊山景区。夏日的琅琊山蝉鸣阵阵,游客们或登山赏景,或歇脚聊天。队员们分成两组,一组在山脚下摆摊设点,一组沿着游步道流动宣传。
在山脚的宣传点,一位拎着登山包的大爷驻足翻看传单:“姑娘,这上面说的‘刷单返利’是真的吗?我前几天还收到短信说刷单能赚钱。”实践队成员单亚辉指着“刷单返利”案例解释:“大爷,刷单本身就是违法行为,所有要求先垫钱的刷单都是诈骗。”大爷点头:“我就说天上不会掉馅饼,谢谢你们提醒。”
另一组队员在游步道遇到带孩子的年轻妈妈,主动上前讲解:“阿姨,如果有陌生人打电话说您快递丢了要理赔,千万别点链接!”年轻妈妈接过传单:“我昨天还收到类似短信,正犹豫呢,现在知道怎么处理了。”队员们又拿出“防骗口诀”卡片分发给游客:“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记好这三条,骗子绕着走!”游客们接过卡片,有的拍照留存,有的跟着念出声。
活动结束时,队员们的T恤已被汗水浸透,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容。“原以为反诈宣传就是发传单,没想到和民警交流后,学到了这么多实用技巧。”队员戴昭智一边整理剩余的宣传单,一边总结,“回去后我们打算做一期短视频,把今天的收获分享给更多同学。”
此次活动中,实践队不仅将反诈知识送到了征兵站工作人员和景区游客身边,更通过与民警的深度交流,将“被动接收”转化为“主动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