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湖北大学学子“三下乡”之六朝探千年文脉,晨光铸创意新生

发布时间:2025-07-16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2025年7月2日,湖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追溯秦淮记忆、赓续金陵文脉、焕发古韵新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江苏省南京市,走进南京六朝博物馆与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从六朝烟雨中探寻历史文脉的积淀,于工业遗存中感受文化创意的活力,通过沉浸式观察、互动体验与深度研讨,体悟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的交融共生。

  一、六朝寻踪,解码千年文化基因

  上午9时,团队踏入南京六朝博物馆。序厅“六朝时空”主题装置中,铜质竹简的光影投射与玻璃下的城垣砖石,构成“物质遗存—历史叙事”的第一层解码线索。团队聚焦“六朝帝都”“六朝风采”“六朝人杰”三大展厅,以“文物工艺—数字转化—当代启示”为研究框架展开调研。

图为本次研学地之一:南京六朝博物馆 张宇文 摄

  在“六朝帝都”展厅,成员们结合《六朝都城建康图》的数字化复原,对比现存南京城市肌理,梳理出“宫城—坊市—水系”的都城规划逻辑。“六朝风采”展厅的青瓷与石刻成为研究重点。团队通过观察青瓷冰裂纹的形成工艺,结合文物修复档案,归纳出“自然肌理—人工模仿—审美表达”的工艺演化路径。

  “六朝人杰”展厅的沉浸式设计更引发专业思考。成员们记录下“秦淮烟雨”光影与《洛神赋图》数字解构的技术参数,探讨“空间叙事—情感共鸣—文化传播”的联动机制,熊子源提出:“这种‘五感沉浸’模式,可应用于非遗技艺的体验式展陈设计,增强年轻群体的文化认同。”

  团队通过对六朝文物的工艺解析、数字展陈的技术研究与空间叙事的逻辑梳理,不仅提炼出“物质遗存—符号转化—当代传播”的文化传承链条,还掌握了“古今对比”“数字复原”等研究方法。为后续将六朝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视觉设计与空间设计积累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图为团队成员对“六朝人杰”展厅内进行学习探讨 严方 摄

  二、晨光探新,激活工业遗存生命力

  下午14时,实践团队来到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作为从金陵机器制造局演化而来的工业遗产活化样本,团队以“建筑保护—业态创新—价值转化”为调研主线,深入解析工业遗存的现代重生逻辑。

  在园区整体考察中,成员们对比清代厂房、民国仓库的原始图纸与改造方案,发现“修旧如旧”并非简单复刻:保留红砖墙体、钢架结构等历史肌理的同时,通过加装玻璃幕墙、优化采光系统实现功能升级。

  团队通过对建筑改造技术、业态生态分布与运营机制的系统调研,提炼出工业遗产活化的“三原则”——历史肌理保护优先、空间功能适配性改造、多方协同的可持续运营。同时,从设计视角总结出“工业元素符号化提取”“空间叙事场景化构建”等方法。

图为团队成员在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党群服务中心合照

  从六朝博物馆的文化基因解码中,团队用“历史纵深+现代技术”的双重视角看待传统;在晨光1865的工业遗存活化里,掌握了“保护与创新共生”的实践逻辑。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证明:文化的生命力,既在于对根源的深刻理解,更在于转化的智慧。作为艺术与设计研究者,团队将带着这份认知,让历史文脉在现代设计中焕发新生。

作者:张宇文、熊子源、严方、李泉龙 来源:湖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出征!贵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三下乡正式启动
  • 科普授课传薪火,红途链企拓新天——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轮动智行”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开展暑期实践
  • 茶韵留香,非遗传承——南财学子深入武夷山探寻乡村振兴与非遗茶文化
  • 当理工青春遇上东乡童心-一场翻越大山的暑期温暖约定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