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研究陆水水库大坝的加固与智能化防灾,7月15日,河海大学国家水网智慧防灾调研团访问三峡试验坝博物馆,聚焦大坝除险加固项目现场,系统了解这一国家重点运行水库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更新治理思路。

陆水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远景 宋天浩摄
上午,实践团首先参观三峡试验坝博物馆,通过一系列原型模型与历史档案了解陆水枢纽在三峡工程科研体系中的奠基性作用。作为国家为解决三峡重大技术难题而建设的核心试验基地,陆水水库自1958年起就承担着水力模型验证、预制筑坝工艺试验、水工结构耐久性研究等重任。展馆展示的预制块拼装技术、水垫塘泄洪模型及水工材料老化试验成果,为调研团提供了完整的技术背景与系统认知。

实践团成员聆听三峡试验坝历史 宋天浩摄
在这座水利科技的历史坐标中,青年学子深刻感受到“自主创新、攻坚克难”的水利精神。从无数人工测量与实验构件中,他们看到了一代水利科研工作者在物质条件极其有限的年代里,以超前理念和系统试验为三峡工程奠定基础的坚实脚步。陆水试验坝不仅是结构原理的实验场,更是中国水利自主科研能力迈向现代化的里程碑,其在我国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标志性意义。

三峡试验坝博物馆内部 宋天浩摄
下午,调研团前往正在实施除险加固的坝段现场展开实地踏勘。作为长江中下游重要的防洪调蓄工程与科研试验基地,陆水水库历经60余年服役,结构老化与调度受限的问题日益显现。本轮加固工程正是以系统诊断为前提,以结构性重塑为目标,针对性推进的一次功能跃迁。

除险加固工程现场 宋天浩摄
调研过程中,实践团对多个施工区段进行了实地踏勘。技术人员介绍道,随着库区周边城市化进程加快,1号副坝爆溃式非常溢洪道的安全启用路径早已被大量居民建筑切断,而2号副坝泄洪闸下游通道亦被不同程度占压。洪水调度的空间冗余被严重压缩,枢纽原有的泄洪体系难以应对突发性强降雨和极端洪水过程。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混凝土结构本体的老化失稳。主坝及副坝多处坝体存在裂缝贯穿、闸墩脱空、坝基渗透等隐患,闸门启闭设备锈蚀超限,部分副坝至今仍未布设基础监测系统,整体安全性长期依赖人工巡检和经验判断,存在较大技术盲区。

实践团成员沿坝体开展实地勘探 宋天浩摄
为破解这一系列系统性瓶颈,当前除险加固工程正以“功能恢复+能力提升”双向路径推进,工程设计全面嵌入现代水利工程管理理念。从结构层面,1号副坝被改建为可控溢洪道,下游泄洪渠与2号副坝连接成联动通道,极大拓展了调洪断面与调度选项;主坝与3号副坝的溢流表孔闸墩结构同步拆除重建,并对非溢流坝体灌浆密封,根治接缝渗漏问题;升船机等废弃设施已全面拆除,空置结构空间被重新纳入流场优化与结构重构设计。
值得注意的是,改造不仅针对“看得见”的结构疲劳,更面向“看不见”的运行机制重构。加固过程中,所有启闭机、电动推杆与传动系统均纳入自动化升级范畴,并统一接入新建的信息化调度平台,实现远程操作、异常报警、联动响应的闭环逻辑。安全监测方面,新布设的物联网传感网络将全面覆盖主副坝关键断面,精准获取渗压、水位、位移、温度等参数,打通数据入云路径,构建起智能化条件下的大坝运行健康档案。

成员查阅机箱布线结构 宋天浩摄

成员现场听取技术人员讲解监测原理与阈值设定 宋天浩摄
面对典型老旧水工建筑的改造挑战,实践团成员在现场不仅看到结构修复的物理过程,更深入理解工程病害背后的成因与系统性应对策略。部分水工结构方向学生特别关注灌浆材料适配性、桥涵抗力重构及施工期导流优化等问题,并在记录中就提升水库大坝工程的可维护性、信息化设施兼容性和城市协调度提出了若干工程化思考。也有同学指出,应在未来工程规划阶段前置行洪通道用地保护机制,避免城市开发反向倒逼工程功能退化,真正实现水利工程与人居环境的长期共生。
陆水水库的加固,并非一场简单的修补工程,而是一种面对历史工程与未来挑战之间“协同改写”的系统努力。从注浆密封的裂缝、拓宽的新渠,到更新的感知节点与响应链条,技术在修复中进化,系统在补强中升级。当历史与现实在这一枢纽再次交汇,当国家水网向智慧化跃迁,这些混凝土中的新配筋、操作台上的新指令、传感器回传的每一帧数据,正成为新一代水利工程健康运行的数字肌理。在这座大坝身上,见证的的不仅仅是老工程延续生命的方式,更是青年水利人将知识落地、将责任写入河湖脉络的出发点。
对当代水利青年而言,陆水所传递的不只是技术的积累,更是面向国家重大工程需求,持续构建理论、验证与工程之间桥梁的使命感。这种精神感召着河海青年一代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背景下,继续肩负起新阶段治水兴水的历史责任。

实践团在陆水水库前合影留念 宋天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