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鼓韵醒山河,非遗锣鼓焕新生 长江师范学院龙潭非遗传承寻访活动纪实
为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科技创新与传统手工艺深度融合,2025年6月,长江师范学院组织“非遗新声”学生实践团队赴重庆市涪陵区龙潭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老艺人执槌六十载,八牌锣鼓响彻古村落”为目标,通过实地调研、技艺传承、数字技术应用等形式,在基层实践中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路径,为非遗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跟随八牌锣鼓唯一省级传承人张永康,记录这项融合巴渝战鼓与客家锣乐的非遗绝响。78岁的张师傅执槌六十载,他的双手就是八牌锣鼓的活态档案。
八牌寻根:解码三绝古韵
"八牌锣鼓讲究‘鼓引路、锣定魂、钹生花’!"省级传承人张永康在百年老宅中展开泛黄的工尺谱。作为龙潭客家先祖创立的乐种,其"三绝"令学子惊叹:
曲牌绝:八大主牌对应婚丧嫁娶等民俗场景,《锦鸡出山》《龙凤呈祥》等24支曲目暗藏天地密码
阵型绝:八人成阵,鼓手执令旗指挥七种乐器,走位如北斗七星
技法绝:鼓槌"蜻蜓点水"奏雨声,铜钹"怀中抱月"拟雷鸣。
当鼓点模拟出云海翻腾、龙爪破雾的声响时,团支书在采风本上写道:"这不是音乐,是山河的呼吸。"
鼓槌握薪火:古村响起传承课
“腕要稳,心要沉!”在青石板铺就的百年老院中,78岁的锣鼓传承人张永康手把手教学生握槌。他布满老茧的双手在堂鼓、马锣、钹之间游走,一曲《巴渝春早》如骤雨初歇,溪涧奔流。“这曲子里有插秧的节奏,有丰收的喜悦。”张师傅边示范边讲解鼓点背后的农耕记忆。
雨中的青石巷传来新老交替的鼓点——张永康擂响《暮归》,少年鼓队回应《破晓》。三百年的声浪穿过湿漉漉的屋檐,把非遗的种子,播撒在青春的土地上。
暮色中的龙潭古镇,最后一记《清江引》在禹王宫梁柱间萦绕不散。这场跨越地域的非遗守护行动,长江师范学子用双脚踏出的非遗保护样本昭示着:真正的传承从不在博物馆的玻璃罩内,而在少年发红的掌心、在乡野未熄的灯火、在每一次将历史谱本翻向未来的决心里。八面锣鼓震落的,是时光的尘埃,而接住的,是山河永续的晨光。
文字:李宗玲 照片:丁浪
作者:李宗玲 来源:长江师范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守护莲塘村村民健康,共筑康养安全防线
- 2025年7月,巢湖学院体育学院“一院一镇一品实践专项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投身于“巢湖学院2025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
- 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