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常在心中
让劳动常在心中
全国教育大会上曾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指明了劳动教育在“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对学校提出了加强劳动教育的新任务、新课题。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而我们也从小就被灌输了“劳动最光荣”的思想。但在当今时代,学生越来越不尊重劳动成果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这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劳动意识。俗话说得好“未经他人苦,怎知他人难”,这些孩子如此轻视劳动得来的食物,衣物等,主要原因都是因为他们没有体会过劳动过程,不知道得到这些成果的不易,不知道这些小小的一粒米背后可能是农民们一整个夏天的辛勤劳作,是打湿衣衫的汗水,是丰收后的泪水所换来的。
“劳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我认为劳动课程应从小学开展,从小便养成劳动的好习惯,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果实的种子。而正如《人民日报》中所说,让劳动课程取得实效,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多方努力,汇成合力,才能真正“润物细无声”,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爱上劳动。
我们应充分做好家校共育,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创立家校合作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参与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
帮助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通过实践带领学生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劳动课程和劳动活动以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自己动手实践为基本原则,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成长需求,以体力劳动为主,注重手脑并用、安全适度。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参与到劳动中来,做到劳动常在心中。
作者:刘心雨 来源:泰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