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大一开始就要做的职业规划,别再迷茫了

    发布时间:2025-08-26 阅读:
    来源:王哲 常州工学院
室友抱着一摞社团报名表冲进宿舍时,我正对着选课系统发呆。“选这个!听说能加综测分”“那个社团好像能认识不少学长学姐”,她的话像小石子,在我本就混沌的心里溅起更多涟漪——大一一开学,好像所有人都在往前冲,只有我攥着“未来”的线头,不知道该往哪拉。
那时总觉得“职业规划”是大四才该想的事。辅导员开班会提“职业锚点”,我在底下偷偷刷手机;系里组织企业宣讲会,我以“要上晚自习”为由躲回宿舍。直到期末在图书馆复习,撞见直系学姐对着简历掉眼泪。她手里攥着保研失利的通知,简历上除了“优秀学生”奖状空落落的,“我大一就想着‘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才发现,桥根本没给我留位置”,她的话像根针,扎破了我“先玩两年再说”的侥幸。
真正开始“规划”,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我在纸上画了三个圈:“喜欢的事”“擅长的事”“能赚钱的事”。喜欢的事那一栏,我写了“写东西”“拍照片”;擅长的事里,歪歪扭扭填了“整理资料”“跟人聊天”;能赚钱的事那一栏,对着天花板想了半天,只写了“好像都不太能”。那天晚上我翻遍了学校的职业规划手册,才发现规划不是“定死一条路”,而是先搞清楚“自己站在哪”。
我开始试着“踮脚够”。报了学校的新媒体训练营,每周跟着学排版、剪视频,第一次把自己写的校园稿发到公众号上时,盯着后台增长的阅读量,手心都在发烫;主动找辅导员要了校媒编辑部的实习机会,跟着学姐跑活动、改稿子,被骂“逻辑混乱”就抱着笔记本蹲在楼梯间改,改到编辑部只剩我一个人时,走廊的灯把影子拉得很长,却没觉得累。这些事不算“职业准备”,更像在试水温——原来我敲键盘时比背单词专注,原来蹲在活动现场拍照片时,比在教室里坐一下午更有劲儿。
也踩过“瞎规划”的坑。跟风报过会计证培训班,对着满页的借贷关系昏昏欲睡,考了两次都没过;听学长说“考公稳定”,硬着头皮刷行测题,做数量关系时差点把笔掰断。后来在职业咨询室,老师指着我的测评报告笑:“规划不是把别人的路挪到自己脚下。你连记账都记不清,非要逼自己学会计,这不跟让鱼爬树一样吗?”那天我退了培训班,把行测题丢进垃圾桶,反倒松快了——规划不是“必须选条光鲜的路”,是别让“别人说”盖过“我想”。
现在我书桌的抽屉里,锁着三版规划表。第一版写满“考研”“考公”,是跟着别人抄的;第二版列着“新媒体运营”“文案策划”,是试了几个方向后划的;最新一版旁边贴了张便签,写着“这个月先练PS,下学期投实习”,是踩着实地算的。前几天系里招新生志愿者,有个小姑娘拉着我问“大一该做什么”,我把那张画三个圈的纸复印了张给她:“先别想‘要成为谁’,先想想‘自己是谁’。”
其实大一开始规划,不是要攥着一张完美的路线图往前走。它更像在口袋里装个指南针——允许走弯路,允许临时改方向,但别让自己在四年后站在路口,连“往哪走”都问别人。就像春天种庄稼,不是播了种就一定有收成,但总得先翻土、选种,总不能等秋天来了,才想起“我还没撒种子”。
别等迷茫成了习惯才动手。从今天起,翻翻看自己的课表,哪些课上眼睛发亮;想想自己的周末,做什么时不觉得“在熬时间”;甚至可以打开招聘软件,看看喜欢的岗位要什么技能——这些小事攒起来,就是给未来的“船”搭的桨。大一是起点,不是终点,早一点把“我该怎么办”变成“我试试这个”,就早一点把“迷茫”换成“踏实”。
校园生活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