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得成于中,礼形于外:中华礼仪的精神与温度

    发布时间:2025-08-22 阅读:
    来源:安徽中医药大学,王勇
拱手作揖间藏着谦逊,轻声问候里含着尊重,衣着整洁中透着庄重——中华礼仪从未是刻板的“规矩”,而是“内修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密码。“得成于中,礼形于外”,这八字箴言道破了礼仪的本质:内在的品德修养是根基,外在的言行举止是流露,二者相融,方成中华礼仪之美。

“得成于中”,是礼仪的灵魂,源于内心的真诚与修养。古人云“礼者,敬人也”,这份“敬”从不靠刻意伪装,而是发自内心的共情与尊重。孔子周游列国时,见老者必躬身行礼,遇孩童必耐心应答,这份礼仪不是身份的束缚,而是对生命的珍视;杜甫在战乱中流离,仍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份忧民之心,正是“仁礼”的内核。即便是寻常生活,为长辈递茶时双手奉上,与他人交谈时认真倾听,对服务者道一声“谢谢”,这些细微处的礼仪,本质都是内心“向善、敬人”的自然流露。没有内在的品德滋养,再标准的礼仪也只是空洞的形式;唯有心中存善、常怀敬意,礼仪才会有温度、有力量。

“礼形于外”,是礼仪的载体,让内在修养可感可触。古人讲究“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并非苛求姿态的完美,而是通过规整的举止,传递对他人、对场合的尊重。在传统家宴上,“长幼有序”的座次安排,是对长辈的孝敬;在重要场合,整洁得体的衣着,是对他人的礼貌;在公共空间,轻声细语、不随意喧哗,是对秩序的维护。这些外在的礼仪规范,如同桥梁,让他人能直观感受到我们内心的善意。就像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志愿者微笑着用“您”字问候各国宾客,用标准的手势指引方向,这些得体的言行,不仅展现了个人修养,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礼仪的谦和与大气——外在的礼,是内在德的镜子,照见的是一个人的素养,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

中华礼仪的魅力,正在于“中”与“外”的统一:它不是束缚人的枷锁,而是滋养人的养分。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有人觉得“礼仪太繁琐”,却忘了一声真诚的“抱歉”能化解摩擦,一次主动的让步能温暖人心。当我们在电梯里为他人按住开门键,在排队时遵守秩序,在网络上文明发言,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都是“得成于中,礼形于外”的生动实践。

从《礼记》中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到今日社会倡导的“文明有礼”,中华礼仪始终在传承中生长。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礼仪,不必追求华丽的形式,只需守住内心的真诚,让每一次问候、每一个举动,都成为品德的延伸。当我们以“中”为根、以“礼”为表,不仅能收获他人的尊重,更能让中华礼仪的温度,在新时代继续传递下去,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
校园生活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