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窗边的光》
图书馆窗边的光
林微总喜欢坐在图书馆靠窗的第四个位置。
那是整个阅览室光线最好的地方,上午十点到下午两点之间,阳光会以恰到好处的角度斜射进来,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更重要的是,从这个位置抬头,刚好能看见斜对面第三排的徐哲。
徐哲是经济学院的明星学生,大二时就带队拿了全国大学生辩论赛冠军。而林微,只是文学院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生,喜欢安静,习惯隐身。
今天徐哲穿了一件浅蓝色的衬衫,眉头微蹙,正对着一本厚厚的经济学著作做着笔记。林微望着他出神,笔尖在纸上无意识地划动着。
“同学,你的书要掉地上了。”
一道温和的声音从旁边传来,林微猛地回神,发现不知何时她的那本《霍乱时期的爱情》已经滑到了桌边。她慌忙伸手去接,却与另一只修长的手同时触到了书脊。
是徐哲。
“谢、谢谢。”林微感觉自己的脸颊在燃烧,心脏跳得厉害。这是三年来他们第一次距离这么近,近得能看清他睫毛的弧度。
“马尔克斯,”徐哲瞥了眼书名,微微一笑,“你喜欢他的作品?”
林微只能点头,喉咙像是被什么堵住了。
“我也喜欢。”徐哲说完便回到了自己的座位,留下林微呆在原地,许久才平复心跳。
那天起,林微开始悄悄记录徐哲的阅读喜好。他周一常看经济学专著,周三会借一些哲学书籍,周五则总是抱着一摞文学经典。为了能有机会与他有共同话题,林微制定了庞大的阅读计划,逼自己啃下一本本艰深的著作。
“微微,你最近怎么总看这些书?”室友小雅拿起她床头的《国富论》,夸张地做了个晕倒的表情,“这不像你的风格啊。”
林微只是笑笑,没有解释。她知道自己不仅仅是为了徐哲,那些原本枯燥的书籍渐渐为她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她开始参加读书会,尽管每次都会因为看到徐哲而紧张得说不出话。
半年后的一个下午,林微正埋首于一本厚厚的《存在与虚无》,突然一个身影在她对面坐下。
“萨特,很难懂吧?”徐哲自然地开口,仿佛他们是老朋友。
林微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回应:“其实海德格尔的部分更晦涩些。”
他们就这样聊了起来,从存在主义到波伏娃,从文学到哲学。让林微惊讶的是,徐哲并没有她想象中那么遥不可及,他也会为理解不了的概念苦恼,也会在说到喜欢的内容时眼睛发亮。
“没想到文学院的女生对哲学这么有研究,”临别时,徐哲由衷地说,“下次读书会,你要不要来做一次主讲?我们正在讨论女性主义文学。”
林微怔住了,然后轻轻点头:“好。”
为了那次读书会,林微准备了整整两周。她重新细读了《第二性》,查阅了大量资料,甚至熬夜做了PPT。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看着下面期待的目光和徐哲鼓励的眼神,她忽然不再紧张了。
“女性成长不是成为谁,而是找回自己,”她听到自己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就像波伏娃所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渐形成的。”
演讲结束后,掌声久久不息。徐哲第一个走上前来:“林微,你讲得太棒了!比我听过的很多讲座都精彩。”
“谢谢。”林微微笑着,心里有什么东西悄然落地生根。
之后的日子,他们成了偶尔在图书馆交谈的朋友。林微继续着她的阅读计划,却不再只为了徐哲。她发现了自己对女性主义研究的兴趣,开始着手写相关论文,甚至加入了学院的学术期刊编辑部。
大四上学期,林微的论文《当代校园文学中的女性意识觉醒》获得了学术新秀奖。颁奖礼结束后,徐哲在礼堂外等她。
“恭喜你,”他笑着说,“今晚一起吃饭庆祝一下?就我们俩。”
林微望着眼前这个她曾经仰望了三年的人,忽然发现他的笑容不再让她心跳加速了。不是徐哲变了,而是她变了。那个躲在书本后偷偷看他的女孩,如今已经能够坦然与他对视,平等交流。
“徐哲,”她轻声说,“谢谢你。”
谢谢您让我想要变得更好,林微在心里补充道。
夕阳西下,两人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林微不再坐在图书馆的第四个位置,因为她知道,最好的视野永远在前方。
校园情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