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篮球场,大一学生陈宇第一次注意到苏晓,是因为她连续三周坐在观众席的同一位置,为他递水时总会附赠一颗薄荷糖。“她一定是喜欢我。”这个念头在他脑海里生根发芽,一场篮球赛结束后,他捧着奖杯向苏晓告白,对方愣了愣,轻轻点了点头。
那段时间,陈宇的世界仿佛被滤镜笼罩:为了和苏晓同步作息,他把凌晨的编程课调到下午,却错过老师划的考试重点;为了陪她追韩剧,常常熬夜到凌晨,第二天在专业课上昏昏欲睡;甚至答应帮她完成整个社团的策划案,导致自己的结课报告进度滞后了半个月。
转折点发生在期末。陈宇的数据库课程挂科,而苏晓在复习周突然提出分手:“我当初答应,是觉得你很阳光,但现在的你像变了个人。”他追问原因,得到的答案刺痛了他:“你把所有时间都给了我,可我需要的是并肩前行的人,不是需要时刻照顾的‘巨婴’。”
失恋后的陈宇把自己锁在宿舍,直到辅导员带着他的成绩单找上门——曾经的专业前三,如今排在中游,入党推荐资格也被取消。整理书桌时,他翻到大一的计划表,“拿国奖、进实验室、考研”的字迹被恋爱笔记覆盖,才惊觉自己早已偏离航道。
春天来临时,陈宇开始重新规划时间:清晨六点去操场晨读,把曾经给苏晓占座的时间用来泡图书馆;周末参加学科竞赛,用代码实现的小程序拿了校级奖项;偶尔在食堂遇见苏晓,对方笑着说“你现在眼里的光回来了”,他终于明白,当初误把善意当深情,就像误将樱花飘落的速度当作心动的频率,其实只是春日里一场寻常的风景。
如今的陈宇在实验室待到深夜时,会给自己泡一杯咖啡,想起那段恋爱:就像写代码时总想着“包揽所有功能”,结果导致系统崩溃,感情里的“倾尽所有”,有时反而会挤走彼此成长的空间。真正健康的关系,该像校园里的林荫道,既共享阳光,也各有根系。
青春里的“错认”或许难免,但重要的是学会:喜欢是锦上添花,而非人生的全部代码。保留三分自我的留白,才能在岁月里,写出更流畅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