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在浪与崖的褶皱中寻找生命坐标

发布时间:2025-07-13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在浪与崖的褶皱中寻找生命坐标
作者:姚诗琪
      渔村晨雾漫上窗棂时,书页间咸涩的海风似乎穿透了纸背。艾特玛托夫笔下的花狗崖在晨光中显形,那些被浪涛反复冲刷的岩壁裂纹,正与我故乡老屋墙面的龟裂痕迹悄然重叠。这位吉尔吉斯作家用北太平洋的潮汐作墨,在生死交界处写下关于传承与重生的寓言,而每个被浪花打湿的字句,都在追问着同一个命题:当巨浪吞没灯塔,我们该如何在风暴中辨认自己的坐标?
       故事始于白令海峡边永远灰蓝色的天空,祖父基里斯克带领三个少年开启的成人礼,像被潮水推上岸的鲸鱼骨,在时光里逐渐显露出命运的纹路。当暴风雨将小船推往迷雾笼罩的花狗崖,这场原本庄重的仪式骤然蜕变为生存试炼。艾特玛托夫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让自然环境的暴烈与人性的微光始终保持着某种奇妙的平衡——被巨浪打湿的船帆在月光下闪烁时,少年们眼中跳动的不仅是求生的火焰,更映照着祖辈们世世代代与海洋搏斗的身影。这种在极限境遇中迸发的生命力,让我想起去年暑期在川西高原见到的格桑花,它们总在贫瘠的碎石缝里开出最绚烂的花朵。
       小说中三位长辈的死亡处理得极具寓言色彩。基里斯克主动跃入冰海成全后辈的瞬间,让我想起敦煌壁画里那些"舍身饲虎"的佛教故事。但艾特玛托夫显然赋予了这种牺牲更复杂的维度——老人投向深渊的姿态里既包含着对生命轮回的坦然,又暗藏着对现代文明侵蚀传统文化的忧虑。就像去年在闽南见到的最后一位木偶戏传人,他布满老茧的双手仍在操控丝线,但观众席上早已空无一人。这种代际交替中的文化断裂,在奥尔甘爷爷临终前讲述的氏族传说里变得愈发清晰,当神话中的花狗在现实崖壁上显现,传说与当下完成了某种悲壮的接续。
       小说中最触动我的,是艾特玛托夫对集体记忆的诗意重构。少年们分食最后一块腌鱼时,咸涩的滋味唤醒的不仅是饥饿感,更是整个民族与海洋共生的集体味觉记忆。这种将个体体验融入族群基因的写作手法,让人联想到黄土高原上农民对麦穗的虔诚。去年参观鄂温克族驯鹿营地时,九十岁的老萨满用鹿骨占卜的仪式,与书中族人面对海豹骨时的肃穆形成了跨时空的呼应。当现代性浪潮冲刷着所有古老的传统,那些被遗落在崖壁褶皱里的文化密码,或许正是我们对抗精神荒原的最后堡垒。
       在当代年轻人沉迷虚拟世界的今天,重读《花狗崖》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何尝不是困在某种看不见的崖壁之间?社交媒体的信息洪流、就业市场的惊涛骇浪、价值体系的剧烈震荡,这些新时代的"暴风雨"同样在考验着每个人的生存智慧。小说结尾处少年们望见陆地的曙光时,我忽然明白真正的成人礼从不在某个特定仪式中完成,而是当我们学会在生命的波涛里辨认出属于自己的航向——就像去年在青海湖骑行时,那些在暴雨中依然执着前行的骑行者,他们湿透的背影里分明跳动着与花狗崖少年相同的心跳频率。
       艾特玛托夫用冷峻的笔调描绘的绝境求生,最终却生长出温暖的生命力。这让我想起校园后山那株被雷劈过的古槐,焦黑的树干上又抽出新绿。或许所有成长都要经历与深渊的对视,就像花狗崖的迷雾终会散去,而经历过风暴洗礼的眼睛,才能看清生命最本真的模样。当合上这本被海风浸透的小说时,窗外的月光依然温柔,但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永远改变了——就像潮水退去后,沙滩上总会留下贝壳的闪光。
 
作者:姚诗琪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爱国者说
  • 此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慕之情
  • 07-12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