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作伴牛羊为伍闯出致富路
“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但能为老百姓做点事情,感觉非常幸福。”从易地扶贫搬迁到产业结构调整,从熟悉各种文件政策到进村入户开展走访,回忆在河镇乡扶贫办工作的日子,杨启成笑容灿烂,“只有脚踏实地去做好脱贫攻坚的每一件事,为群众做好自己应做的工作,才是对青春岁月最好的诠释,更是自己人生旅途中最美的风景。”
2021年,杨启成转到河镇乡安监站工作,站好最后一班岗后,服务期满结束三年的志愿者工作,“我时刻告诉自己要发挥志愿者精神,如今我可以自信地说,三年来我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山里娃的创业路:回家发展养殖产业
2021年,杨启成又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可这次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选择回家发展养殖。
杉木箐村位于赫章县韭菜坪山脚下,天然草地资源丰富,有宽阔的草场和丰富的林草,十分适合发展养殖业,由于各种原因,村民养殖产业发展粗放,没有形成规模。
三年的志愿者经历让杨启成意识到乡村要致富,产业是关键,只有因地制宜发展好适合本村的产业,才能打破以往小打小闹的局面。“本地黑山羊市场广、价格高,养它准成。”
为了买种羊,杨启成寻遍赫章县各大养殖乡镇,还到四川等地购买优质种羊,“有钱就买,没钱就借,花了六万多块钱。”
有了创业资本的杨启成信心十足:“只要养好这一批羊,就能成功一半了。”
可是,在养殖方面的“小白”最终还是“翻了车”。
由于缺乏养殖经验,加上很多外地种羊水土不服等原因,买来的羊死了大半,最令他伤心的是他花费巨大精力从四川购买回来的一只种羊生病后,无论他使尽什么方法,最终还是没有抢救回来。
“还是得学习。”杨启成痛下决心。
为了学习养殖经验,他翻阅相关书籍,在网上查阅资料,请教本村有经验的养殖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再也没有出现多只死亡的现象,一些简单的疾病他也能处理。
经过一年多的养殖,杨启成的山羊已发展到130多只,成为全村第一养羊大户。有了山羊,他又开始养牛、养马,如今已有8头牛、6匹马。
“我想继续扩大规模,走出一条养殖致富的路子来。”说起未来的计划,杨启成满含憧憬。
山里娃的梦想: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杨国辉一直有个困扰多年的难题:牲畜喝水难。
杉木箐村是一个养殖大村,很多村民把牲畜赶到山上后,长时间处于散养状态,只有冬天时才赶到圈里,怎样解决牲畜在山上的喝水问题成为像他一样的牧民最关心的事情。“牛儿没水喝就会到处跑,怎么养都养不胖。”杨国辉无奈地说。
杨启成回村养殖后,也注意到了这个发展问题,“要想把养殖规模搞上去,必须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在和有经验的牧民聊天交谈后,杨启成实地勘探,发现山上水源点很多,由于多年来没人管理,大多废弃了,只剩一滩水涂。
“要利用起来,不然就太浪费了。”杨启成动员牧民凑钱,投工投劳修建水池,为了动员大家,他一家一户地进行思想工作,可部分牧民不愿意参加。
“其实我也理解大家,钱都是小事,主要是山上修水池太辛苦了。”杨启成坦言,上梁山的坡度接近四五十度,要把砂石、钢筋、水泥等建材背到各个饮水点,很多牧民上了年纪,他们怕吃不了这个苦。
饮水点喝水的黄牛
经过杨启成前后一个多月的动员,26户牧民凑了1300多元修建水池。动工那天,不论是像他一样的年轻人,还是年过七旬的老年人,大家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两天的时间修建了4个饮水点,彻底解决牲畜喝水难的问题。
“现在水池修好了,我的牛一天喝两次水,发展底气更足了。”杨国辉笑着说,他养了9头牛5匹马,不仅没成为年轻人的负担,还为家里创造了十几万元的收入,未来他想继续扩大规模,把养殖业越搞越大。
现在的杉木箐村,共养殖牛568头、马236匹、羊986只。
水池修好的那天,杨启成组织大家在山上野炊,大家吃好喝足时,坐在上梁山歇息,落日余晖下,看着牛羊满山坡,一个个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 雪域高原上有我的青春梦想
- 大学毕业的时候,24岁的张晓敏有着两种人生选择:第一种,作为一个南方姑娘,她留在离家不远的安稳和舒适区,按部就班工作与生活
- 10-30
- 张朋让青春在奉献中焕发绚丽光彩
- 8月18日,记者与张朋走在贵阳市乌当区东风镇云锦尚城社区,和他打招呼的居民有老有少,称呼不一,但语气都十分亲切,如老友一般。
- 10-30
- 扎根兵团成为“沙海小郎中”
- 走进艾乐松办公室,办公桌对面墙上挂着一幅名为《厚德济生》的书法作品,右侧写着“君子当立志厚德以济生”,左侧落款是“沙海小郎中自
-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