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三下乡:悼念历史;矢志复兴
为丰富自我的暑假生活,探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历史,安工大学子自愿组队前往红色教育基地。2023年6月28日,安徽工业大学赴南京红色教育基地实践队前往江苏省南京市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红色教育实践。
南京,是一座充满历史色彩的城市,它历史悠久,拥有许多名胜古迹,例如夫子庙、总统府、中山陵、明孝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雨花台等等。这次的南京之行主要是参观纪念馆。
6月28日当天,我们小组成员站在了纪念馆的门口,原先路上有说有笑的心情都忽然不翼而飞,剩下的只有满脸的庄严肃穆,似乎那口和平之钟的巨大回响在无情地震撼着我们的心。当看见黑色的大理石铸成的金字塔和雕塑后,我便什么话都说不出了,似乎所有的话都被哽住,已经没有办法用言语形容当时的心境和复杂的心情。纪念馆前的警钟上镌刻着“ 敲世纪警钟,祈世界和平’ 的十个大字,提醒着每一名有良知的中国人勿忘国耻,兴我中华。
我们跟随着人群我们来到了馆内,我立刻被以生与死、悲与愤为主题的悲苍景象所震撼了。那30万遇难者名单墙,摸着墙上那一行行的名字,我的心如刀绞,残忍的日寇在短短的几个星期用枪杀、刀砍、毒气、活埋、水淹等残忍的酷刑杀死了30万人。一路走来,甲午海战、血战光华门、南京沦陷、日军在南京的焚烧与破坏、南京保卫战.. . ...这些场景历历在目。“万人坑”遗址更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万人坑里遍地都是尸骨,令人毛骨耸然,有些缺胳膊少腿,有一半在外一半在土里,还有些是还未出生的婴儿...这些七零八散的尸骨令我十分悲愤。 进入展馆,台阶两侧是书架,上面满满的全是档案盒,盒子侧面写着名字,一个盒子代表着一个人,一个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人。下了台阶,正对面是一块大屏幕,上面滚动着的名字正是书架档案盒上的名字,一共300000个名字。
图为实践队员在献花处进行献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范晨露 摄
场馆内的大量的图片、文物、文献、视频和仿真的场景均承载着人类历史的记忆。回顾当年发生在南京惨绝人寰的历史,我们们亦仿佛深陷南京沦陷后的绝望与无奈之中。而抗战胜利、日本投降、国际友人的真诚帮助以及对南京大屠杀的纪念的部分,让所有参观者肃穆安静的同时,也让大家深思和平来之不易,痛心之下更加珍视当今和平。展示厅的墙上印着日军进攻南京前的行军轨迹,日军司令部下达的任务和日军进攻南京的路线。看着日军的进攻路线上一个个城市被攻破,不由令人心酸,这就是没有强大的国家军事力量的结果。墙边的玻璃柜里陈列着南京大屠杀从开始到结束所保留下的所有物证。其言辞虽然并无特别,但就其记录的每个城市的作战情况而言,每座城市都被鲜血所侵染。
图为日本南京大屠杀的物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范晨露 摄
此外,纪念馆还举办各种教育活动和讲座,有相关工作人员向公众普及历史知识,引导人们珍爱和平、反对战争。举办捐款活动和数字寄语活动,让人们牢记历史,珍视和平。还有许多海外华侨、友人捐赠影像资料,这些史实资料无不都更加佐证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实性。
图为实践队员倾听工作人员的历史普及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范晨露 摄
从主馆出来,就是一堵分别用汉语,日本语,英语和捷克语写着“面对”的墙。希望各国真的能够面对这段历史,尤其是施害者。这段历史不应该只出现在被害者的课本中,更应该出现在加害者的课本中,融入加害者的血肉里。面对历史,才能面对未来。
作者:范晨露 来源:安徽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