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之行,我们团队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当地极具特色的砒砂岩地貌进行了解与调研。
砒砂岩是一种松散岩层,具体指古生代二叠纪和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厚层砂岩、砂页岩和泥质砂岩组成的岩石互层。岩层干燥如石,遇风成砂,遇水如泥,岩体上几乎寸草不生,被称作“地球环境癌症”,当地百姓视其危害犹如“砒霜”,于是称其为“砒砂岩”。砒砂岩区总面积为1.67万平方千米,其面积仅占黄河流域的2%,但其所产生的粗泥沙却占到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粗泥沙的25%。其集中分布地区正是黄土高原北部晋陕蒙接壤地区的鄂尔多斯高原——这便是我们此行的主要活动地带。
央视《攻坚“三北”》聚焦准格尔旗砒砂岩治理
02 参观示范区
为了更直观地认识砒砂岩与其治理成效,我们还参观了暖水乡水土保持科技示范生态园区。在高处平台上鸟瞰整个园区,一望无际的绿色尽收眼底。据李主席介绍,在科技的助力下暖水乡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千年裸露的砒砂岩,在乡村振兴的时代东风下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团队在示范区纪念碑前留影
03追随书记足迹
2023年6月5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前往考察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乌梁素海、国营新华林场、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的生态修复成果。追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我们来到了巴彦淖尔,先后前往了乌梁素海、巴彦淖尔水利局、国营新华林场三处地点,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更多地区环境亟需保护的现状。
团队成员走访乌梁素海
从展馆参观到实地考察,由间接到直观地让我们认识到砒砂岩治理的困难与暖水乡乃至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卓越成效,也启示我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切实需要贯彻的理念。通过此行,我们更深化了为国家环境保护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的决心,并希望借分享我们行程的机会提升更多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02 乡村新生,振兴之旅
在十几年前还一片荒芜的暖水乡为何如今蜕变为漫山生机的“塞北江南”?怀着这样的好奇,我们联系了暖水乡党委委员、人大主席李彬主席,在李主席的带领讲解下参观了暖水乡乡村振兴馆。
在这里我们了解了当地砒砂岩治理的卓越成效与苹果树等植物的种植对砒砂岩治理产生的卓越成效,也看到了在以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梁止水老师为代表的东大土木师生多年的不懈努力下当地逐步走向振兴的历程。2003年,东南大学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三名同学踏上了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开始了在准格尔旗的支教之路。作为第一个支教地,准格尔旗与东南大学缔结友谊已有二十年。
同学们在李彬主席的带领讲解下参观展馆
李彬主席为我们介绍“暖水山地苹果”的发展之路
此外,我们还参观了当地乡村振兴的示范项目。譬如亿利集团在沙漠地区的光伏产业集群让我们看到了沙漠地区能源发展的新机遇与新能源产业和养殖业等产业相融合的可行之处;黄河附近的稻渔空间则以长势良好整齐的水稻则让我们看到绿色农业发展的蓬勃态势。
团队成员参观亿利集团及其治理项目
泱泱华夏,红色闽西,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其流失历史之长,面积之广,积度之重,危害之大,位居全国前列,为全省之冠。据1985年卫星遥感普查,长汀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1.5%。“山光、水浊、田瘦、人穷”,即是当时生态恶化、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面对严重的水土流失,坚强的长汀人民与之进行了一场漫长的较量
03 寻访历史,红色之旅
明清时期,晋、陕、冀等地贫苦农民为了生计,毅然踏上前往内蒙古西部草原的艰辛旅程,创造出了独特的“走西口”文化。先辈们肩挑行囊,脚踏黄土,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在广袤的草原上书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生存传奇。乡土新生实践团沿着先辈的步伐,来到了龙口红色主题教育基地。我们在工作人员和村内老伯的带领下,既了解了“走西口”文化,更追随着革命先烈的足迹,探寻了前辈们的革命历史。
工作人员为我们讲解
听着工作人员的讲解,一幅各民族交往交融的绚丽画卷在我们眼前缓缓展开。他们共耕同一片土地,共享彼此的饮食智慧,从蒙古族的奶茶到汉族的五谷杂粮,在餐桌上实现了文化的初次邂逅;在节庆与日常中,双方的习俗相互渗透,蒙古族的婚礼上响起了汉族的丝竹之声,而汉族的节日里也融入了蒙古族的舞蹈与歌声;艺术更是成为了他们情感交流的桥梁,二人台、蒙汉调等艺术形式融合了双方的音乐与唱腔,唱出了跨越民族的和谐之音。走西口文化,正是这样一部生动的历史见证,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团队成员参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最深的感受。革命先烈们为真理而战,受尽折磨仍宁死不屈,甚至用生命照亮了后人前进的方向,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时代的凯歌。我们不仅深深地感受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将共产党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在心间传递,并将此精神带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化作信念蕴藏我们的心底。
长汀县博物馆
江西的长汀县博物馆设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内,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内庄严宏伟、绿草如茵、古柏鲜花、环境优美,设有“汀州客家博物馆陈列展览”、“长汀革命历史陈列”、“瞿秋白被囚处”、“汀州试院旧址”和唐代古柏等。
04 志愿宣讲,筑梦之旅
此次内蒙古之行不仅仅是一个“输入”——向外界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输出”——也就是向别人分享我们的故事,为当地百姓切实做实事的过程。而对此,我们主要进行了准旗一中、五原一中支教宣讲和暖水乡村民走访。
在准格尔旗一中,我们团队组织了为期两天,共计九场宣讲活动,覆盖了2600余人次,不仅为高中的同学们带来了与砒砂岩治理、绿色环保相关的知识,也为同学们带来了许多学习乃至人生上的感悟。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参与宣讲的金明昊同学如是说道,而我们也恰是以此作为我们此行的终极目标。在这之后,同学们更坚定了向着目标努力的信念和心,也让我们收获了分享的成就感和快乐,受益匪浅。
团队在准格尔旗第一中学、暖水乡人民政府等地开展宣讲
在五原县一中,除常规宣讲外,实践团成员还受学校邀请在升旗仪式上进行国旗下讲话,向台下数百名同学介绍东南大学与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拉近了东南大学与五原县的距离。值得一提的是,东大与五原县之间的情谊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数十年的“老朋友”——东大每年都会派出研究生支教团前往五原县进行支教,年轻的东大学子们身体力行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为边远地区的孩子们送去知识与希望。
实践团成员在五原县一中国旗下讲话
在薛家湾镇、沙圪堵镇、大路镇、暖水乡等地,我们团队成员分别采访了18位农户,询问有关于苹果种植、环境治理、生活条件等多个问题,正因如此我们于乡村振兴馆中的所见所闻,在与村民面对面亲切交流中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
“我们还需要解决的是苹果的外销问题。”村民王老伯对我们团队成员这样说道。虽然我们从乡村振兴馆内了解到了目前暖水乡苹果种植的成就,但根据我们的走访调查,暖水乡苹果目前仍然存在销路不够广等问题。而我们此次调研之后的宣传等后续工作也希望能为当地村民带来切实的帮助。此行也启示我们只有深入群众之间,聆听他们真正的诉求,才能为乡村振兴事业作出切实的奉献。
团队成员采访多位村民
宣讲与走访让我们走到同学们之间、走到村民之间,倾听他们的愿望、了解他们的诉求,切实地感受到了“做实事”的成就感。而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宣讲能为同学们解答对学习生活与未来的问题,希望我们的走访与后续的反映与宣传能解决村民在果树种植上的需求。如此,我们的努力才能落到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我们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此次内蒙古之行,乡土新生实践团亲身体验了内蒙古当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建设共同开展的卓越成效,加深了我们对乡村振兴“五位一体”的理解,也更坚定了我们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信念。我们不会忘记当地人民的热情,也不会忘记我们的见闻与行动带给我们的收获。让我们以更加积极进取的态度迎接未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投身伟大事业,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